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频发房性早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频发房性早搏

阳文

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长沙410007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频发房性早搏的疗效,以供参考。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冠心病频发房性早搏患者79例作为本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分组。西医组接受抗凝、降脂、血管扩张等药物治疗,中西医组在西药治疗同时结合中药汤剂治疗。对比两组在疗效和副作用方面的差异性。结果中西医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跟西医组相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副作用发生率接近,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西药抗凝、降脂、血管扩张治疗基础上结合中药汤剂口服,有利于促进冠心病频发房性早搏临床症状改善和治疗效果提高,且安全性高,可在临床中推荐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频发房性早搏;临床价值

作为临床心脏疾病之一,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得血管腔狭窄或痉挛,引起心肌严重缺血症状所致。若冠心病合并心肌障碍和萎缩,则因纤维组织生长过度,容易产生窦房传导障碍,降低心脏节律,儿茶酚胺释放量增多,引发冠心病频发房性早搏[1]。冠心病频发房性早搏会提高患者房颤等心律波动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死亡风险,因此,加强对疾病的控制非常重要。我院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频发房性早搏的疗效进行了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冠心病频发房性早搏患者79例作为本研究对象,均符合频发房性早搏诊断标准。排除电解质紊乱、室速、室上速、合并严重脑、肝、肾疾病者、造血系统原发疾病者、收缩压/舒张压<90/60mmHg、脉压<20mmHg者、精神病者和严重心功能障碍者。

根据就诊顺序编号进行分组,西医组共计40例,岁数45~80岁,平均岁数(68.15±10.09)岁;体质量45~87kg,平均体质量(64.23±11.98)kg;其中男性女性患者的例数分别为23例和17例。冠心病发病时间1年-20年,平均为(6.23±1.24)年。

中西医组共计39例,岁数42~80岁,平均岁数(68.42±10.45)岁;体质量45~85kg,平均体质量(64.63±11.12)kg;其中男性女性患者的例数分别为22例和17例。冠心病发病时间1年-20年,平均为(6.82±1.56)年。

所有患者基线资料如岁数、体质量、冠心病病程、男女比例等方面,可比性高,差异不显著(p>0.05)。

1.2治疗方法

西医组接受抗凝、降脂、血管扩张等药物治疗,药物包括单硝酸异山梨酯、氯吡格雷、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等,均使用常规剂量,一个疗程为8周。

中西医组在西药治疗同时结合中药汤剂治疗。中药汤剂方剂组成为:瓜萎18克;雍白、丹参各16克;陈皮和枳壳各15克;党参、枣仁、当归、香附各13克;赤芍、川朴、远志、茯苓、川芎、黄芪和红花各9克。用水煎煮,每一剂药煎后取汁300毫升,分装为两袋,每袋150毫升,每天口服一袋,分早晚两次温服。治疗8周。

8周后,对比两组在疗效和副作用方面的差异性。

1.3评价指标

用药8周后,患者心电图早搏症状消失,且心悸、胸闷等临床症状消失为痊愈;用药8周后,患者心电图早搏为100-600次/24h,且心悸、胸闷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为显效;用药8周后,患者心电图早搏降低>50%,且心悸、胸闷等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为有效;达不到上述标准为无效[2]。

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数据处理

所有研究数据应用SPSS17.0软件处理和统计,率(%)形式的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P<0.05则说明结果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中西医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跟西医组相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3.讨论

临床上冠心病频发房性早搏通常用单硝酸异山梨酯药物对冠状血管进行扩张,同时给予血脂调节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进行降血脂治疗和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干预,但由于患者容易出现房速和房颤等致命性心律波动,因此单纯常规综合治疗效果较差,不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3]。

从中医角度看,冠心病频发房性早搏为心悸范畴,治疗上需遵循通阳滋阴、补心益气和活血祛瘀的原则。本研究所采用的方剂药物组成包括瓜萎、雍白、丹参、陈皮、枳壳、党参、枣仁、当归、香附、赤芍、川朴、远志、茯苓、川芎、黄芪和红花。其中,丹参、红花和川芎为活血益气类药物,可安和五脏,促进血脉通畅,现代药理学证实这几味药物均有良好慢钙通道阻滞剂作用[4],对于降低缺血缺氧条件下心功能障碍和膜结构异常有较好的效果。而方中黄芪和党参等则补气祛瘀,川朴有行气消积;枳壳理气宽中,现代药理学证实其有很强的诱发心肌节律的作用;香附疏肝理气;瓜萎利气宽胸;雍白治胸痹之痛,现代药理证实薤白能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有利于促进动脉脂质斑块降低和脂质清除,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5]。陈皮健脾和胃,行气宽中;枣仁宁心安神;当归补血和血;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远志宁心安神;茯苓健脾和胃,宁心安神。诸药合用,可发挥西医常规抗心律失常功效,还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血脂和血流变学的改善。中西医结合治疗应用于冠心病频发房性早搏能够有效降低副作用,加速降脂速度,充分发挥协同作用[6]。

本研究中,在接受抗凝、降脂、血管扩张等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治疗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较高,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利于促进冠心病频发房性早搏临床症状改善和治疗效果提高。另外,常规西医治疗者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者副作用发生率接近,提示加用中药汤剂口服,安全性高,可在临床中推荐应用。

参考文献:

[1]钟丽华,李志祥.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频发房性早搏[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5):620-621.

[2]孙慧.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频发房性早搏[J].医学信息,2014,23(37):333-333,334.

[3]朱伏虎,刘泉华,张才来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频发房性早搏的临床效果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1):69-70.

[4]王燕.中西医治疗冠心病频发房性早搏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8(4):291-291.

[5]冯筱珊.通痹宁心汤联合西医治疗冠心病频发房性早搏的临床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4,21(1):84-85.

[6]谈剑诚,张大东.室性早搏和房性早搏连发且房性早搏揭示短PR间期一例[J].中国医师杂志,2015,17(4):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