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化学教学观念转变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21
/ 1

新课标下化学教学观念转变浅析

杨海玲

杨海玲陕西省清涧中学718300

高中新课标背景下的化学教育,在教育目标、教与学的时空、教与学的行为等多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化学教育目标观的改变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育首先要确立以科学素养为本的教育目标,改变以知识技能为取向的目标观。课标中对化学教育的目标明确指出“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这正是新课标比大纲更具活力所在。从课标内容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现实的生活、周围的生产实际、环境污染与保护、当前的科学技术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具有崭新的化学气息,而不单是相对比较固定的、已“存活”了很久的学科最基础的知识。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旧化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相比,新化学课程标准突出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的作用,突出了化学的趣味性,大大方便了教学。

新课标确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智育,应当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心理、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化学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忽视了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方法,尤其忽视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与态度,教育层面也往往只注重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需要。新课标中学生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突出体现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交流协作的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等具有发展意义的教育目标,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提升了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二、教育时空观的改变

教育时空就是教育的时间范畴和空间范畴。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育就是要突破教育的封闭状态,打通实际生活与学科间的应有通道,让化学的教与学具有鲜活的色彩。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生活的外延与课程的外延相等。”“课程是生成的。”课标中涉及的内容,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应强调大力开发新课程资源的教育理念,它把课程资源的内涵延伸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从而建立起了校内外教育资源网络。

构建开放而具有活力的现代化教育体系,突破原学科教学时空上的封闭状态,这些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学的时间、地点和内容,而且还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生成知识的渠道,促使学生主动地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关系的情感,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策略。

三、化学教学方法的改变

新课标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尽可能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和智能的发展。这就给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营造学生参与探究的空间,为学生参与教学创造时机和条件。根据新课标的特点和要求,我在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生受益。”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遵循“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原则,从听课、实验、观察、提问、记忆、总结等多方面进行指导。例如,在“富集在海洋中的元素——氯”这一节教学中,通过实验观察,钠投入水中后浮在水面熔成小球,四处游动,且会燃烧,有噼啪响声,证明了钠跟水反应的系列性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性地提醒学生听、看、记、问、想等,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给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方法。

2、引导学生自我反省

在教学中,我一直要求学生及时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要求学生每人都记“错题集”,记下平时作业及考试中的错题,并要求分析错误原因,逐个订正,到下次考试前再拿出来翻翻、看看。实践证明,有了“错题集”,考过的内容再错的机会少了,对提高教学效果非常有益。学生每天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回顾与反思,及时纠正自己学习中的问题,改进学习方法,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

3、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究

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我常常组织学生广泛地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概括中自行得出结论。例如学习氯气溶于水时,为了搞清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我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将新制的氯水分别加到下列溶液中:(1)紫色石蕊;(2)FeCl2溶液(3)Na2CO3溶液;(4)AgNO3溶液。观察有何变化,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相互启发,教师再巡回点拨,最后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效果较好。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指导、点拨、评价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实验亲自去发现问题,使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探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了表达能力;归纳总结,促成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与提高。通过以上学生的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等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