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吉品(浙江省慈溪市人民医院浙江慈溪315300)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4-0070-01
“治未病”是中医学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中起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也是公认的癌前期病变,将“治未病”思想贯穿于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防治,对其发生、发展提前干预,减少该病的进一步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1未病先防—重在饮食调养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固有腺体减少,甚至消失,其病因与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由慢性胃炎病变向黏膜深层扩展而来,并认为与饮食不节、烟酒过度有关,诸如暴饮暴食、酗酒、过量饮用咖啡、浓茶、喜进食腌制熏烤油炸等食品,均可对胃黏膜造成损害。由于所损害的次数或程度不同,或因个人体质差异,因而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常被人们所忽视,因此在预防慢性萎缩性胃炎时必须重视饮食调养。
首先应做到有时、有节制,避免暴饮暴食,《素问·痹论》中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即是;其二,必须寒温适度,避免过寒过热,即《灵枢·师传》所说“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是也;其三,应注意饮食的多样化,避免单一偏嗜,即《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倡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杂食、广食观;其四,应忌食霉变不洁之物,少食油炸、熏烤、腌制之食,及酸、辣、刺激之品,以减轻对胃的损害。此外,酗酒、抽烟、喝浓茶、饮过量咖啡、食过咸之物等不良饮食习惯都应避免,这样才能使饮食和调,脾胃健运,从源头上防止慢性胃炎的发生。
2既病防变—重在癌前干扰
众所周知,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公认的癌前状态,在此过程中出现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或不完全性结肠型肠化则是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一个既不同于一般良性病变,又不同于恶性肿瘤,但又存在着一定联系的一种病变,而这种病变的时间较长,“其疾病起始阶段的一端是可逆的炎症性病变,其疾病结局的另一端则是广泛的萎缩性变化,部分则可导致癌变”[1]。因此,应及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采取积极的治疗干预,把病变消灭在萌芽阶段,防止其由轻变重,由局灶扩展为广泛。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上,首先要消除其症状,消除症状对病人树立信心,坚持进一步治疗有着重要作用。消除症状应采用中医传统的辨证方法进行治疗,若检查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则应同时服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药物,以缓解和改善胃黏膜炎症,防止其进一步的发展。其次应着重将重点放到祛除病灶上,笔者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本虚标实,脾虚则不能运化水谷和气血,致使气虚而致瘀,瘀久伤络,水血瘀阻互结而致湿毒内生,因此在消除症状的基础上,应用益气、活血、清热、解毒之方药。笔者自拟益气化瘀阻萎汤治疗:生黄芪30克、莪术20克、猫爪草25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地榆12克、白蔹12克、蒲公英20克、炒党参12克、炒白术10克、八月扎10克、苏梗10克,一天一剂,三个月为一疗程,1-2个疗程后复查胃镜,能起到祛除病灶的作用,达到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目的,防止其向恶变发展。
3瘥后防复—重在调理脾胃
胃黏膜固有腺体的修复和新生,意味着萎缩性胃炎的逆转,前所述萎缩性胃炎等由慢性胃炎随着各种因素对胃黏膜的反复、持久的刺激而成,因而,即使是逆转了的萎缩性胃炎患者,如不重视瘥后防复,则仍会发生该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瘥后防复,应将重点放在调理脾胃上。
3.1药物调理首先应尽量减少对胃黏膜有损害作用的药物的应用,如西药的非固醇类抗炎药,特别是近年来对该类药物使用剂量的增大,造成胃黏膜的损害。其次可适当应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使其避免损害,特别是在症状消失、病灶祛除的情况下,采用调理脾胃的中药或中成药,如香砂六君子汤、养胃颗粒等,均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3.2饮食调理《内经》提到,治病以后,应采用“谷肉果蔬,食养尽之”,“脾病禁酸”,“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充分说明胃病者饮食和调则脾胃健运,就能化生精气,滋养人体,保持身体健康。清代养生家石天基在《长生秘诀》中提出的饮食六宜非常适宜于病后调理,即食宜早些、宜缓些、宜少些、宜淡些、宜暖些、宜软些。
3.3情志调理肝主情志,在志为怒,肝属木,喜条达,恶抑郁,肝主疏泄,胃宜通降,脾胃的升降运化有赖于肝气的疏泄,若情怀抑郁,则肝失疏泄,肝木乘土,脾失健运,则形成肝脾不和证候;若恼怒伤肝,肝失疏泄,肝木犯胃,胃失和降,则形成肝胃不和,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以避免过度的思虑和情志刺激对脾胃的影响甚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危北海,陈治水,李道本,等.对2006年“上海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的认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8,16(3):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