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溆浦县龙潭中心医院419315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高血压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工作的医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将41例有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设定为A组,将无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设定为B组,对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检查分析。结果A组患者的肥胖指标、患病病程、年龄指标等与B组患者比较,数据差异显著,并且上述指标均属于危险因素,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禁止老年高血压患者抽烟,保证饮食均衡、营养健康,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发展,降低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几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根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患有高血压的患者越来越多,患病率逐渐上升,已经成为我国临床常见病以及高发病之一,中老年人群属于高血压疾病的高发人群。通常,患病时间长、病情严重的患者容易出现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最终导致脑卒中等[1],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加强对老年高血压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次实验选取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对其中41例有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相关指标进行研究分析,现将具体实验数据进行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我工作的医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实验研究对象,经常规检查发现,将41例患有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设定为A组,将39例无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设定为B组。A组41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0例,平均年龄为(61.5±1.5)岁;B组的39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9例,平均年龄为(60.5±1.3)岁。对于本次实验两组患者及家属均知晓,并且家属予以支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平均年龄等数据比较分析,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医护人员安排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在此之前,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如性别、年龄、患病时间、患病病程等资料进行统计,并且建立电子档案,对患者血糖指标和另外一项血脂指标进行检查,同时整理统计患者双下肢动脉彩超指标数据以及患者的颈动脉彩超指标数据,研究分析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2]。
1.3统计学处理
对80例患者的实验数据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患者的年龄、患病病程指标用(±s)表示,用t检验;肥胖、吸烟、糖尿病等相关临床指标用百分比表示,用卡方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有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41例患者为A组,无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39例患者为B组,经临床检查发现,A组患者的肥胖指标、患病病程指标和年龄指标等与参照组患者相比较,数据差异显著,同时上述指标均属于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和表2为具体实验数据。
3讨论
根据临床研究发现,老年人属于高血压的高发人群,一般年龄都在65岁以上,并且经临床检查发现患者的收缩压大于21.3kPa以及另外一项指标舒张压大于12.6kPa[3]。通常情况下,老年高血压患者与其余年龄段高血压患者相比较而言,存在一定差异性,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脑供血不足、头晕恶心,同时在患病的过程中容易诱发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影响,病情严重的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老年高血压具有患病时间长、死亡率高等特点。老年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脑卒中情况,造成死亡,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患者出现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这种情况能够促进病情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中主要为患者过度肥胖、饮食结构不健康、抽烟酗酒等,或者患有糖尿病等[4]。目前,加强对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因素的研究尤为重要。
本次试验选取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将有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为A组,将无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为B组,两组实验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老年高血压临床治疗的关键是降低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几率,嘱咐患者注意体重、禁止抽烟等,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会娟,陈雪侠,杨艳秋等.老年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304-305.
[2]田光波.21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10):1263-1264.
[3]张卫东.高血压管理中应关注的监测指标[J].世界临床医学,2015,9(9):295.
[4]吴丽华.高血压和非高血压脑梗死患者颅内及颅外血管的临床特征[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