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疑、善问”必有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2

“知疑、善问”必有知

李武民

——新课改中小学语文学法的探究

李武民(宜阳县白杨镇中心小学河南宜阳471600)

【摘要】在新课改的实施中,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阅读使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本文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依据,从语文教学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认识体会,来阐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具有渊博的知识,能做到释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质疑、善问”的素质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提倡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引导学生会质疑,会善问,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开展,从而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问题的本质有更清晰、更透彻的认识。即“小疑获小进,大疑得大知。知疑且善问,学成必无疑。”

【关键词】知疑;善问;必有知

古人在求学问时指出:“为学贵知疑,知疑贵问师。问师可释疑,释疑则有知。”意思是说,求学问最可贵的是知道疑难,发现问题,有了不明白的问题贵在向老师请教,请教了老师就可以消除、解决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疑难问题解决了就可以获得新知。几句话之间蕴含着求知的条件关系,即知疑、问师、释疑、获知。之所以古代教育家孔子有:“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伦理千古流传,在新课改的实施中,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具有渊博的知识,能做到释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质疑、善问”的素质。

1.“知疑”是获得新知的必要条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少年沈括在学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诗时,弄懂了城里四月的桃花都已落了,而山上寺庙里的桃花却开得正茂盛。那么,为什么城里和山上寺庙里的桃花开得有早晚之别呢?后来他带着疑问亲自去实地考察,才弄明白山寺地势比城里高,气温低,而气温的高低对桃花的开放起着关键作用,所以桃花才开得迟。沈括正因为从小养成知疑的能力,到了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对我国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在新课改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竭力启发并诱导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疑难问题,然后质疑、解疑。例如在学习《伟大的友谊》一课时,学生针对课题,可以提出:课文写的是谁和谁的友谊?又为啥称作是伟大的友谊呢?通过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帮助,使学生懂得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不是出于一般的友谊,而是出于共同的信念和真挚的同志之情,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亲密合作了四十年,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他们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长期并肩作战,为共产主义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说,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样就能使学生很好的把握文章的中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善问”是走向成功的摇篮

2.1善问是学生自我探索、求知、并获得成功的摇篮;面对所学课题,提出疑问并寻找答案,学生便踏上成功之路。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以及对事物的了解认识是教师无法代替的。

如我在讲《麻雀》一课时,有学生提出问题:“老麻雀虽然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来拯救自己的幼儿,我们并不知道这只麻雀的雄雌,这怎么能够说明是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呢?”首先,我不应对这类棘手的问题一带而过,应该有所解释: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不像自然科学类学科表述得那样精确缜密,只是在表达一种精神和思想。这时,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主动探寻关于麻雀的知识,了解母雀的生活习性。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又是学生在善问的同时激发了自主学习探究的兴趣,扩大了知识广度,开阔了视野。而这种主动学习带来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要比教师的传授更加深刻,运用更加灵活。

2.2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善问的方法和技能;例如在讲《狼和山羊》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当狼提出给老山羊挠痒、逮虱子,以求得老山羊的帮助时,老山羊为什么在利益的诱惑下没有答应狼的请求?让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当学习完课文后,学生意犹未尽,教师要把握住时机留下话题:设想一下,当老山羊走后猎人是怎样收拾狼的?以此来拓展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探究。这样不断的引导学生善问,从而达到善问的方法和技能。

3.“获知”是新课改的神秘殿堂

正如苏联巴甫洛夫所说:“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提倡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引导学生会质疑,会善问,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开展,从而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问题的本质有更清晰、更透彻的认识。即“小疑获小进,大疑得大知。知疑且善问,学成必无疑。”

有效的课堂质疑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片面到整体,由具体到概括,由肤浅到深入,让学生敢参与、想参与、会参与,初步体验到能独立思考、善于质疑、乐于质疑、享受学习的幸福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这样的教学更有语文味,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河南教育出版社.

[2]《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3]《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

收稿日期:2012-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