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认知行为治疗与药物治疗对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焦虑症认知行为治疗与药物治疗对照研究

于志刚

(黑龙江省第三医院黑龙江北安164000)

【摘要】目的:探讨焦虑症认知行为治疗与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9例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A组37例与B组32例,A组患者采用认知行为治疗,B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9.2%,B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8.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治疗焦虑症能够积极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且避免药物治疗所形成的不良损害,具有良好临床应用效果。

【关键词】焦虑症;药物治疗;认知行为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9.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1-0121-02

焦虑是工作和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状态,对于人的影响是短暂性的,而且对人体没有危害,但是如果焦虑的严重程度和客观事件明显不符,或焦虑持续时间过长时,就变成了病态性焦虑,如果符合相关的诊断治疗,则被称为焦虑症[1]。焦虑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害怕、恐惧、忧虑、气短、口干等,严重的还会出现失控感,对于患者的影响较大,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诊断和治疗,焦虑症患者就会反复就医,不仅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也会给医疗资源造成浪费[2]。在进行此类疾病治疗时,采用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要优于采用药物治疗的效果,现选取我院69例焦虑症患者,对其分别采用认知行为和药物治疗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回顾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9例焦虑症患者,其中男性30例,年龄25~56岁,女性39例,年龄在28~65岁,经过临床诊断(以CCMD-3为诊断标准)被确诊为焦虑症,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恐惧、害怕、紧张、盗汗、心慌等。将6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7例患者采用认知行为治疗,B组32例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并对所得数据进行记录。

1.2方法

对于A组患者给予其认知行为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的针对性心理治疗。在治疗刚开始的3d,每天治疗1次,3d过后,每3天治疗1次,持续4周治疗,4周后改为每周治疗1次,持续8周治疗,1个疗程为12周。对于患者的认知行为治疗的内容主要有提供信息,暴露疗法、认知重建、呼吸控制训练及放松训练等,使患者逐步的平复心情。对B组患者采用单纯的药物治疗,使患者服用单纯的抗焦虑药丁螺环酮,在治疗过程的7天,患者在餐后服药5mg/次,每天2次,1周后增加至5mg/次,每天3次,直到第2个周,在第2个周末再加大剂量,10mg/次,每天3次,1个疗程为12个周。

1.3疗效标准

治愈:经过治疗,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各项功能恢复,生活恢复正常,并且生活质量提高。显效:经过治疗,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明显消失,各项功能明显恢复,生活所受干扰较小,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有效:经过治疗,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有所消失,各项功能有一定的恢复,正常生活还有一定的干扰,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无效:经过治疗,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无消失,各项功能无恢复,生活仍受较大干扰,生活质量无提高。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t值检验,计数资料以χ2检验,P<0.05表示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一系列的治疗,两组患者的病情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A组37例患者中治愈14例,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89.2%,B组32例患者中治愈12例,显效9例,有效4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78.1%,采用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要显著优于采用药物治疗的效果,对于患者病情的改善有更大的帮助。

3.讨论

焦虑性神经症(简称焦虑症),是以焦虑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表现为没有事实根据也无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的心情,还有植物神经症状和肌肉紧张,以及运动性不安。多发生于中青年群体中,诱发的因素主要与人的个性和环境有关,前者多见于那些内向,羞怯,过于神经质的人,后者常与激烈竞争,超负荷工作,长期脑力劳动,人际关系紧张等密切相关,亦有部分患者诱因不典型,临床上医师常把焦虑症分成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类。焦虑症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疾病,患上此类疾病的人很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强迫症,而且整天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中,导致患者难以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严重的还会对患者的生命产生一定的影响[3],因此,在进行此类疾病治疗时,临床医生一定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诊断,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对症治疗,以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

认知行为治疗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焦虑症状是由于患者的错误观念或者是不正确的认知从而导致其出现不良的情绪及反常的行为,采用认知行为进行治疗,主要是在于帮助患者从错误的认知中走出来,并解决问题,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达到改善患者症状的目的。采用认知行为进行治疗,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没有任何的危害,而且再加上相应的心理治疗还可以使患者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达到病情的完全康复。采用药物治疗虽然对患者病情的改善也有一定的帮助,但有较大的副作用,而且治疗也不够彻底,不利于患者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消除症状。

综上所述,在对焦虑症疾病进行治疗时,临床医生应当对患者进行确切的诊断和治疗,对于适宜采取认知行为治疗的患者要进行认知行为治疗,以保证将对患者的危害降到最低,同时也保证从根源上消除症状,以实现患者的完全康复,同时也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患者的康复。因此,采用认知行为治疗焦虑症疾病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晓.认知行为治疗焦虑症的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16):891-892.

[2]刘若楠.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焦虑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22(4):56-57.

[3]韦伟香,袁治进,黄江,等.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抗焦虑药治疗焦虑症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8(14)-171-172.

[4]戎伟,李江波,万承龙,等.认知行为治疗与药物治疗焦虑症患者的比较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56(30):85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