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瑛河北省武安市阳邑镇柏林学校
【摘要】“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以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从阅读功能看,阅读是搜集、筛选、发现信息的过程;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期待阅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6-0111-01
一适当煽情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教师要启发学生产生“阅读期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研究,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教师进入课堂要以饱满的精神,将文章中的情与自己心中的情融注于讲解之中,洋溢于讲台之上,再反转过来如水似地流到学生心中,唤起学生的情思,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老师一起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例如,一些课的导语,尤其是一篇课文教学之始的导语,应该像诗一样精炼、感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课的结束语,特别是一篇扣人心弦的记叙文或抒情散文的结束语,应在学生的心里留下情感的涟漪,达到“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新的欲望。
当然,教师要煽情,要动情,也不是任意地让感情泛滥,要以自己的独特、真挚、强烈、坦荡的情怀与学生探讨,叩击学生的心弦,使教师、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
二启动情感
启动情感。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作“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那得需要外力的推动。这种外力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如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美好的场景,一个或几个角色的鲜明对比,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于是孩子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情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份关注,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期待着故事将怎么发生,将如何逐步展开。
三牵住情感
儿童的情感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可以由生成—发展—稳定;也可以由生成—淡化—泯灭。在学生初读课文入情后,教师需倍加珍视,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只要教师巧妙地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澜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
四推动感情
儿童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质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孩子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孩子心中涌动,这是阅读成功的契机,应及时把握,并顺势将阅读过程推进课文精彩片断词句,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读出其神韵。
五痛快抒发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说,想抒发情感。情感的抒发,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通过抒发,可以使儿童的情感更加明确。及时引导儿童抒发内心的情感,不仅是阅读的需要,而且也是儿童心理的需要。
六张扬个性“差异”
阅读过程中,对文章产生感悟,必然会带有浓重的个性化倾向。同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过的课程一样,但由于经历上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心理差异,因此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位学生阅读时有着自己注重的焦点。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保护好这宝贵的积极性,对学生这一倾向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理解。
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对课文内容的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即为提升语文素养而阅读,为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而阅读。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时,教师更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一定完全一样。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碧玉”,既可以理解为质地纯正的绿宝石,也可以理解为“小家碧玉”的美貌女子。
七评论
小学生从情节和形象上,预习了课文,他们就知道了课文的大概内容,“阅读期待”得到了满足,这时,老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学生的阅读心态,学生对进一步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因此,阅读时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那就让学生去尝试阅读评论。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大胆地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人学生自己去提出讨论问题,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的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