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仲潮肇庆市教育局教研室
摘要: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教学中语文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上好作文课”,而不是“如何让学生形成写作能力”。写作能力的形成不能光靠作文课,必须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生内外因发挥积极作用的“组合拳”。本文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等要求,探索了让学生易于写、写具体、表真情、乐于写的具体操作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习作;能力;策略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让人受益终身的一种能力。
然而,“农民怕干旱,学生怕作文。”从教学实践中来看,小学生怕作文,写不好作文原因很多,其中有很多简单易行的功夫我们没有做好,或者不屑于去做。比如,告诉学生掌握写作能力对人的终身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习作、练笔的内驱力,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生活、酷爱读书,从生活和阅读中积累素材的习惯,创设练笔的平台和机会,对学生的习作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一、让学生易于写
1.要创设情境,关注生活,命出好题,激发学生自主习作的欲望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很有道理。作文题目就好像餐馆的菜牌,尽量定得吸引人,让人喜欢,绝不要“反客人胃口”。有些题目大而空,乍看上去,好像很易写,实则不然,会令学生望而生畏,无从下手。这样,必须把题目变窄。如《记一次运动会》题目太大,就可以改为一些小题目,如《他是胜利者》《跳高竿又升高了》《发令枪打响以后》《看台上的争论》,学生就有东西可写,有真话想说。
有一次作文要求写《父母之爱》,我觉得太宽泛,不易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甚至让学生产生写作恐惧。如果不是课本规定的题目,属于自命题的话,我建议这题可命成《妈妈,我对您说……》《妈妈,那一次我真……》《有妈的孩子像个宝》,这样写出来的东西也是以小见大,而且很具体。
2.要拓宽写作途径,把握写作时机
写作题材贴近孩子的生活,能有效地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到现场活动中。我们要拓宽写作途径,把握写作时机,提倡在完成每单元的正式的习作要求之外,不着痕迹地让学生增加练笔机会,把笔头练“活”,把底子积“厚”,比如写日记,就是学生练笔和积累素材的很好的途径。甚至把学生的书面检讨、口头检讨都与表达训练结合起来,当作习作教学的内容和时机。
3.要读写结合,帮助学生形成爱读书的习惯,重视积累,厚积薄发
好的习惯成就人的一生。小学生时期是培养阅读兴趣,甚至读背书本的黄金时期,错过会很可惜,语文老师要作出很好的引导和督促。解放日报原副总编梁衡在人教社出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60多篇出自他一人之手,如中学课本的《晋祠》,小学课本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你看,《跨越百年的美丽》里的语句“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令人读到就想背下来,可见其文字优美、功力深厚。他对“读写结合”深有体会,提出他的写作经:“阅读——背书——写作”,这是写作的三部曲。他特别强调语文要背诵:“语文学习最基本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背书,要背下来,才能将众多的资源转化成自身的营养。小时候,是记忆的黄金期,在这个时候不多背一些东西太可惜了。”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这是一种最自然的读写状态,是把“读”与“写’看作了一个整体。教师对于课文中典型的练写片段(如总分段落、神态、语言、行动、心理活动描写、某些特别句式、修辞等)要有敏锐的感觉,指导过后可以进行仿写,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力求做到读写迁移。
二、让学生写具体
1.根据习作要求,让学生掌握把文章写具体的方法
学生感到写作难,有的是开头难,有的是选材难,有的是安排材料难,有的是遣词造句难,但更多的是感到难以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这就需要老师结合习作的内容提出要求,比如写景的文章,不具体的原因就是只会看到什么写什么,而不会将听到的、想到的恰当地写进来,融进文中;写人不具体,是因为没有恰当地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方面去取舍文字;写事不具体,是因为分不清什么是重点,没有以细节描写表现中心的意识。
2.要引导观察,深入思考,积极开展围绕中心词、关键词写具体的小练笔
有顺序的观察,描写才会有条理;细致的观察,描写才会具体;抓特征的观察,描写才会有个性。引导学生观察,是把学生带上“不讨厌写作之路”的基本功。我国著名作文教学专家贾志敏引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的做法,很能让我们受到启发。他很早就有让学生每天练笔15分钟的习惯,开始的时候让学生以“今天很冷。”为开头写一段话,下面的文字不要出现“冷”字。于是,贾老师从学生所写的文字中选了以下一段给同学们分析:
今天很冷。西北风呼呼地刮着,路上的一些小树也被刮断了,小河里结着厚厚的冰。大家都穿上了冬装。小朋友尽管穿上了棉袄,棉鞋,还戴上了手套和围巾,仍然冻得瑟瑟发抖。
贾老师表扬了这个学生,围绕“冷”字,抓住了“风”“小树”“小河”“大家”来观察,而“大家”中又着重观察了“小朋友”。虽然“今天很冷。”这个总起句后面没有一个“冷”字,但大家确实感到了“冷意”,多具体、多生动、多有说服力的描写呀!经老师一点拨,学生对“细节描写”“总分关系”“观察的方法”体会得很深刻,对写作感到了“成功和快乐”。贾老师抓住势如破竹的机会,第二天,推出以“天很热。”为总起句写一段话。于是,学生很容易写出精彩的一段话,如:
天很热。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着,小河里的水块晒干了。同学们都穿着单衣,有的甚至光着上身,尽管这样,还是满头大汗。老人们拿着蒲扇在大树下乘凉。柳树上的知了在不停地嘶叫着,好像在说:“热死了——热死了——”。
三、让学生表真情
1.要引导学生率性写作,提供展示平台
引导学生写日记,是让学生率性写作,培养留心观察生活习惯、激发写作兴趣的很好途径,前提是不要让学生感到有负担,感到厌倦,办法是告诉学生很多作家、名人都有从小开始写日记的良好习惯,如鲁迅、毛泽东、朱镕基、李鹏等,我们也要每日对所读、所学、所见、所闻反思,做到像古人所说“日三省吾身”,用真言、写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日记可详可短,能详则详,没空时可就写一句话,旨在保持这个习惯。小习惯,好习惯,成就成功的人生。日记定期有学生互相检查,或小组检查,老师检查,表扬做得好的同学,使他们有成功感,树立榜样,带动其他同学养成率性写作的习惯。
2.要打破常规指导模式,注重指导实效
“习作指导——学生习作——习作讲评”是平时习以为常的习作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这不应该成为唯一的习作教学指导模式,因为这容易造成以下的弊端:
(1)学生个性表达缺失,对教师依赖性增强;
(2)因为没有学生的作前信息,教师指导缺乏针对性。
(3)此模式没有后续环节跟进,教师评讲对该次习作效益不大。
有鉴于此,在实际习作教学中大家可尝试一些其他的模式,如“尝试习作——讲评指导——修改习作——讲评指导——修改完善”,让教师的指导针对性更强,更好地发挥学生习作的创造性,使教学过程得到整体优化,甚至达到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效果。
四、让学生乐于写
1.要树立作文功用意识,提升“需要”档次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需要”按其重要性,从低级到高级排列成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说话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他的“需要层次说”可供我们借鉴。现在教师们往往从课本或教学参考书上找些现成的题目让学生写人、记事或状物,并不说明作文的实际效用,结果学生只能为分数而写作。这样做,他们需要的层次是很低的,即可能是躲避教师或家长斥责的安全需要,可能是追求教师奖励一朵小红花或进行一次全班表扬的尊重需要,甚至可能是要求家长物质奖励的生理需要。而要使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动机,就必须激发他们较高的层次社会需要,如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交往需要,探究事物奥秘的认知需要,以及充分表现自己智慧才能的成就需要。需要的才是重要的,重要的才会主动去学习。
2.要重视批改评讲环节,及时反馈
批改评讲是有效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环节,要以有效、高效、灵活、及时为原则。方法是教师可以设立作文批改部,简要记录这次习作共性优点、个人习作亮点和不足,以及典型的精彩语句(语段),方便评讲,使评讲有的放矢,不放空炮。或者事前提出批改要求,让小组学生进行互评,互找亮点,互找不足。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形成非一时之功可以达成,仅靠每学期16节习作课是不够的,很需要在课外把小学生的酷爱读书、积累语言和素材的习惯培养起来。从平时的听课或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中,一些老师在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或习作能力方面,能说出很多鲜见于书本的点子(课内或课外的一些措施),很有见地,说明他们在习作教学方面动了不少脑筋,花了不少心思。只要做习作教学改革的有心人,坚持习作教学改革和探索,促使小学生习作能力形成的路子将越走越广。
参考文献:
[1]贾志敏.贾老师教作文[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音像出版社,2009.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