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洪艳(吉林省东丰县中医院136300)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9-0137-02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30例产后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首位原因,其他原因有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等。手术产是不可忽略的因素。结论有出血倾向应及早防治,产后2h严密观察,尽早发现产后出血。
【关键词】产后出血宫缩乏力防治措施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毫升,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是危及孕产妇生命安全造成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居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我院2000年1月~2010年1月分娩产妇约5000人,共发生产后出血30例。通过对这30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从而降低其发生率,提高产科质量。
1临床资料
本组30例,年龄18~42岁,平均28.6岁,孕周35~42周,平均39.2周;其中初产妇20例,经产妇10例,有人工流产、引产史者21例。剖宫产术18例,阴道助产4例,自然阴道分娩8例。出血时间发生在2h以内者25例,大于2h者5例,胎产次最高G5P3,最低G1P1。
2结果
2.1产后出血量测量产后出血主要用容积法及称量法,选取同期分娩的正常产妇作为对照组。
2.2诱发因素30例产后出血中宫缩乏力者22例占74%,胎盘因素6例占20%,软产道裂伤2例占6%。
3讨论
3.1产后出血的原因①本资料中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占74%。可能与产妇过度紧张,临产后休息不好,进食少,产程延长,临产时使用镇静剂过多,剖宫产麻醉过深,子痫前期患者过度使用解痉镇静剂等高危因素有关。②胎盘因素居第二位,也是产后出血常见的原因占20%。曾经有引产、流产史,子宫内膜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宫内感染机会增加,再次妊娠时易发生胎膜粘连或植入,滞留胎盘,胎盘残留,影响子宫收缩而致产后出血。③软产道损伤也是产后出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占7%。特别是在院外分娩者,主要为子宫颈和阴道裂伤。在剖宫产术中子宫切口撕裂及手术时间的延长,均增加产后失血量引起严重出血。阴道分娩时宫口未开全,产妇过早用力或宫缩过强,滥用缩宫素,产程进展过快,胎儿娩出过快,胎儿过大,软产道组织弹性差,产力过强,接产时未保护好会阴或阴道手术助产操作不当等,均可引起会阴、阴道、宫颈裂伤而致产后出血。④凝血功能障碍是任何原发或继发的凝血功能异常均可引起产后出血。产科并发症如胎盘早博、死胎、羊水栓塞、严重的先兆子痫可引起DIC,产妇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因凝血功能障碍可引起产后切口及子宫血窦出血。本治疗中无此出血原因。
3.2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的关系本组阴道分娩比剖宫产发生产后出血率要高,而剖宫产,由于我院严格掌握了剖宫产指征及手术时机,同时又提高了术中手术技巧和及时使用宫缩剂,减少了手术创伤,从而降低了产后出血率。
3.3产后出血的预防:重视产前保健,正确处理产程,加强产后观察①加强孕前及孕期保健:有凝血功能障碍和相关疾病者,应积极治疗后再孕,必要时应在早孕时终止妊娠。做好计划生育宣教工作,减少人工流产。②重视对高危孕妇的产前检查,提高在有抢救条件的医院入院,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③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滞产、难产及产程延长,胎儿娩出后酌情使用宫缩剂,适时缩短第三产程,胎盘娩出后认真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④加强产后观察:产后2小时是产后出血发生高峰期,产妇应在产房观察2小时,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子宫收缩及引导流血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产妇回病房前应排空膀胱,鼓励母亲尽早给新生儿哺乳,反射性引起子宫收缩,减少出血量。
3.4产后出血的处理本组30例产后出血多发生在2h内者占88%,故应在产后2h内严密观察和及时处理。产妇在产程中应严密的监护及处理。去除一些可能引起产后出血的因素,对有子宫过度膨胀或产程延长的产妇,应尽早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产程中消除精神紧张,鼓励进食,减少产妇疲乏,建立静脉通道。胎儿娩出后立即注射催产素,舌下含化或肛门放置米索前列醇,按摩子宫促进子宫收缩。在抗感染及促进子宫收缩的同时注意局部清洁,合并贫血的患者给予小剂量新鲜血液,增强抵抗力。对于出血量多、出血急的患者,在输血、输液、抗休克的同时急诊手术,对于无法保留子宫者应切除子宫,手术后足量抗生素治疗并纠正贫血等支持治疗。近年应用介入治疗栓塞骼内动脉效果好,安全性高,预后好,创伤小,可保留子宫,值得推广。
产后出血的治疗应针对出血的原因进行相应处理,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失血性休克、防治感染。产后出血是严重威胁产妇生命的产科主要并发症,并可出现严重的后遗症如席汉氏综合征。目前我国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是产后出血,所以做好产后出血的早期识别、早期预防、早期处理是极其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8.
[2]迟淑文.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4,155.
[3]黄醒华.妇产科典型病例分析[P].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