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秀芬
摘要: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在教育环境、学校条件、教育对像与城市孩子存在很大的落差,教师需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学生“心系”课堂。因此,老师在教材处理、教学过程、教学问题等实行开放性教学,使学生能愉快学,在学中玩,玩中乐,乐中思,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课堂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农村教育;历史与社会;创设情景;心系;课堂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课程将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作为目标。农村还是城市的教师都应以《历史与社会的课程标准》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但是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存在着很大差异。
一、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是教育环境与城市的区别:主要是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对孩子学习虽然很着急,但是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孩子交给了学校,孩子的学习就是教师的事。家庭条件较差,对孩子投入也较少。
其次是学校条件与城市的区别:硬件设施,如校舍多媒体较差,图书馆存书量少甚至就没有图书馆,学生想查资料都比较困难。
再者是教育对像与城市的区别:农村的孩子不是不聪明,但见识比较少一些,学习氛围较差,而且知识面较窄,同龄人许多应该知道的事情她们都不知道,都比较单纯一些。但比起城里孩子更朴实,对教师要求都会认真去做。
农村在教育环境、学校条件、教育对像与城市孩子存在着很大的落差,针对农村的孩子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缩小与城市的差距,也不能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如何缩小城乡孩子的差距,培养农村孩子成为社会栋梁之才?这就需要农村老师如何去引导,培养孩子,而课堂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如何创设课堂,使学生“心系”课堂,而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就是开放式教学。
二、农村开放式教学的依据
1.农村学生的特点与课程标准目标
农村孩子的特点在情感体验方面,由于见识少,对事物的新鲜感强,兴奋性较高,但稳定性较差,波动性较大,两极性十分明显,容易激动有自我认知的态度体验。在某些情况下,初中生们似乎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由于知识面窄在思考、分析问题时喜欢钻牛角尖,初中生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有时会显示出很高的创造力同时对问题的最后处理结果也常常很有新意。课程标准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作为目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与课程标准目标来组织教学)
2.新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发展的需要
新的教学方式,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习一种是认知学习,即“外部强制力”学习,是不可取的学习方式;一种经验是学习,即学生自发性,主动性学习,教师应建立在这种学习方式上引导学生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个性差异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介入学习过程,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教学方式。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地方,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提高,在独立探索中成长,在自主发展中成熟。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如何创造、教会他们如何获取、精选、结合和分析有用的知识和信息,使他们具有在综合、分析、学习、研究过程中进行创造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自己实践的结果: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在我多次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就是通过教师创设教学情景,学生主动求学,主动探索,主动创新,而这种教学情景就是开放式教学。
三、什么是“心系课堂”,什么是开放式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而要达到这种状态,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课程目标,创设某种情景,做到“以情育情”。笔者把这里延伸为教师创设的情景能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创新,使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所谓“开放”式教学,即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积极引导下,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说得简单一些是指让学生思维开放,教学内容开放,考试提问开放,教学过程开放,对学生评价开放。
所以“心系课堂”与“开放式教学”有异曲同工之意。
四、教师如何创设情景,使学生心系课堂
1.教材处理的开放性:教师拿到教材,就如建筑工人拿到一块砖,裁缝拿到一块布,画家拿到一张纸,需要进行加工处理起到艺术性的效果。教师拿到教材也需要艺术性处理,创造性使用教材。如在学《和平与发展》时,笔者利用一张图片《秃鹰与幼女》成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学生提出了很多为什么,解决了很多为什么,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了落实,学生思维活跃。需要注意是图片处理的原则是一定要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发学生的好奇,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学片断:九年级《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的教学中,笔者改变了已往的教学方式,改用一张图片——《秃鹰与幼女》(这是一张画着一个枯瘦如柴的非洲女童,爬着去领救济粮,而在她不远处,一只秃鹰正贪婪地望着她。)
笔者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从画面上你联想到什么?
学生:那只秃鹰会不会向她扑过去?这只秃鹰有没被摄影师赶走?赶走后还会飞回来吗?
学生:……
第二个问题:导致这样的问题原因是什么?学生:……
第三个问题:以你的实践经验相似的场面还有看过吗?学生:……
第四个问题:如何解决?生:……
通过一张图片问题简简单单,但图片表达的内涵丰富,学生寻求图片中女孩的命运,联想其他孩子的生活,探索悲惨的原因,进而寻求解决的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性,有目的性提出问题,同学共同解决,即体现了因材施教,共同发展的原则,又使学习内容得到了落实。正是老师创设的情景——一张图片使教学内容开放了,从而学生很“给力”使课堂中学生参与度大大提高,课堂气氛活跃,探讨浓烈,主体性表现突出。
2.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处理好问题生成和预设目标的关系,课堂中预设太多,会束缚学生思维,教师自己在唱独角戏,学生会“不给力”因此要开放学生思想,需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开放的环节。课堂教学一定要有预设,预设分四个环节即导入(目标的提出)、教学过程展开、学生讨论、课堂小结。在学生讨论中学生有新的思想观点有价值的问题出现时,教师是避开问题不谈,还是停下备课中预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探讨?这时停止教学,教师也不要轻易下结论,应让学生讨论一起探讨,直到问题的解决。因此教学中不能机械的完全按照预设来教学。
如《三国鼎立》教学时不少同学就讲到了《曹超煮酒论英雄》、《诸葛亮借东风》、“扶不起的阿斗”这是教材之外,也是备课外的内容,但这些文化知识也是历史有机组成部分,透过这些历史人物有助于学生更好了解历史,理解正史与野史的区别,掌握历史的完整性,同时学生的故事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历史的讨论中,使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
3.教学问题的开放性:教学中要尊重历史定论。对尚无历史定论的问题,可以设置开放性的问题,鼓励答案丰富多彩。如学习“社区生活”一单元时,我们让学生围绕“城市社区比乡村社区好”进行辩论,正方同学从交通、经济、文化、娱乐、休闲等方面说明“城市社区”好,而反方同学却采取迂回战术,列举大量事例说明城市社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紧张,人际关系疏远、淡漠,从而有利地反驳了对方的观点,同时反方还以英美等发达国家出现的“反城市化”——城市人口大量向乡村流动来进一步说明乡村社区好的观点,结果反方大获全胜。通过辩论,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视野开阔了,思维在交锋中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
五、实际效果(创新点及对教育教学的实践指导意义)
1.快乐的课堂教学
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如八年级农牧文化的交融用《天龙八部》中乔峰来客串故事,如何在战争中相互学习双方战争的策略,武器的长处,如何适应环境,在停战后双方又进行贸易相互往来中取长补短的农牧文化的交与融,使学生感到教学内容趣味性,感受身边交融的影子。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以第一人称或表演历史短剧等手法进行角色表演,也可以引导学生“移情”“入神”于历史环境之中,从而生动地反映过去的社会生活状况。如“我们会建造干栏式的房屋,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猜猜我们是谁”
2.促成学生历史意识的增强,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如何创设情景,学生“心系”课堂在实践中的困惑
1.课堂教学要放而有度难以把握。教学中不能因放而离题万里,“放”是发展能力,掌握知识的手段,“收”不是消极地把学生的思维重新纳入教师即定的思想框架中去,而是引领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去回顾总结。如何把握度,并不是每次都能把握好。
2.如何创设情景,使学生能更“心系”学习?农村的班级少,教师创设的情景,必须通过班级的实践才知道学生是否能更“心系”课堂,这就需要更多次的实践,但往往没机会了,如何处理这个问题,还在困惑中。
参考文献:
[1]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M].北京:首都师范大会出版社,2005.
[2]黄敏华.主体研究式教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3]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藤桥中学
邮政编码:325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