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佳宾徐平
[摘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初步建立起了一套科学的制度体系,然而,随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存在的问题日渐突出。通过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和系统研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内涵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是面向特定社会职业的人才需求,为培养社会高端专业人才而设立的学位类型[1],它区别于全日制硕士学位的主要特征是强调实践性。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则是专业学位的一种,是研究性与职业性结合的产物[2]。
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开展为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基础教育领域高层次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开辟了新的渠道[3]。近年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迅速,第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逐步增加;第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对象逐渐扩展;第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专业领域不断拓宽;第四,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随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其培养质量问题的矛盾日渐突出,培养模式缺乏自身的特色,从而严重地制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
(一)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重视程度不够,专业学位特色较弱,理论与实践相疏离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为了满足新时期教育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社会、培养院校、基础教育机构及教育硕士个人都缺乏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重视,培养院校重点是放在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上,而忽视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基础教育机构面临繁重的教学任务,认为教师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会很大程度地影响正常的教学,从而对教师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大多持消极态度,社会普遍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存在偏见,不能将其同学术型学位进行同等对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专业性特征还没有完全凸显,仍存在教学中照搬学术性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问题,依然是纯理论探讨,与基础教育及其改革实践的联系不甚密切[4]。这样的培养方式使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特色较弱,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疏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
(二)目标定位模糊,学位论文偏于重理论轻实践,培养方式亟待完善
最初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该培养目标所体现的是一种不十分明晰的信息,不能充分体现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在学位上处于同一层次,但是在实践中却对于教育硕士的认识存在偏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往往不能反映中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而且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大多重理论、轻实践,学术和实践相脱离,从而违背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学习形式会造成课程教学与训练的弱化,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教学方法传统,缺乏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考核形式过于单一,过多采用课程论文形式,受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影响过大,其培养方式亟待完善。
(三)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陈旧,缺乏配套教材
课程设置是具体体现培养目标和落实教育原则的实体,在实际教学中,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同时,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习惯以上课讲授为主,在涉及学科前沿、创新性思维及技能培养等方面的课程偏少,并且缺乏跨学科的学习研究和集体讨论。目前,教材与课程设置相配套的较少,有的院校在教育硕士的培养上与普通硕士基本相同,教材缺乏中小学实践研究。
(四)导师队伍参差不齐,专业师资队伍缺乏,指导不能满足需求
重点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导师不仅要有本学科精深的的理论基础,而且还应对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有足够的了解,从而能更好的促进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但实际上,教育硕士的导师队伍参差不齐,专业师资队伍缺乏,并且长期受传统学术型硕士培养方式的影响,使得指导不能满足需求,在培养的过程中也无法突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实际上,指导教师应该将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的培养明显区别开,尤其是在课程设置、论文选题等方面更要有自身的特色。研究生扩招和教育硕士招生规模扩大后,导师的指导力量跟不上[5]。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师资队伍缺乏,结构不合理,指导不能满足需求。
三、新形势下构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对策
当前,我们要客观分析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势和不足,进行改革、创新,从而满足社会对基础教育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提高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政策支持,突出专业学位特点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教师队伍状况,做好培养具有硕士学位教师的规划工作,采取多种措施积极鼓励和认真组织符合条件的教师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满足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加强基础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政策支持,培养院校要切实认识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确立与学术型研究生学位的同等地位,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二)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学位论文的实践性,优化培养方式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有着研究生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是一种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学位论文内容应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选题必须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新课改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能够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定的价值。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标准需要进一步量化,制定非常具体且便于操作的标准和形式,以减弱各培养学校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偏差。优化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方式,第一,建立弹性学制,学生在规定的期限内只要能达到规定的条件,就可以毕业或取得相应学位的制度。第二,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在理论和实践上为人才的培养创造充分的保障,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第三,加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大学与中小学名校合作的培养模式。
(三)改革课程体系,强化案例教学,加强教材建设
课程体系对于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应该进一步改革,对于其培养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有所创新,课程和教学内容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调整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课程内容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专业性和实践性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本质特点,也是其培养目标的重点所在,因此,要体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自身特色,必须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同时,在教学中还应强化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在于它从来自实践的案例中的问题出发,能够充分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应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专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教材开发上,师范院校可与基础教育机构紧密合作,不断加强教材建设。此外,教材的形式也应力求多样化,不仅要有书面材料,而且要编制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来充实教材内容。
(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建立健全培养机制
导师队伍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保障,导师队伍建设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急需进一步加强。首先,要加大对导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在导师遴选上实施持证上岗,定期对导师进行基础教育现状和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其次,还应培养一批专业教师,这些教师能够了解基础教育基本情况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再次,导师队伍的来源还应多元化,聘请校外基础教育战线的专家加入导师队伍。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师资水平,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充分的保障,导师应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科学调整,同时,还应具有能够充分的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教育硕士的培养机制还不够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需要汲取以往的经验和不足,进一步建立健全培养机制,全面提高培养质量。
注:
[1]别敦荣,赵映川,闫建璋.专业学位概念释义及其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6).
[2]李庚.对提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杨根伟.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摭谈[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7).
[4]杜志强,董方.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瓶颈探悉[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9).
[5]范牡丹.关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存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1).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邮编:161006
(责任编辑董泽芳)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155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