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是根据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体会、学习,而忽略了学生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从而抹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尊重和激发学生的独特见解,极大的开发学生的创新的思维。笔者浅谈几点看法。
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给每个学生以平等。没有主体参与,只有被动接受,就谈不上平等、民主。既然没有民主,那学生的参与就不是主体参与,而是被动、消积地参与,这时候的学生还能有自己的见解吗?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教学,实际上是体现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只有与学生平等交流,才是尊重学生独特的认识和感受。也只有平等地对待“优生”和“差生”,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例如,我们一位老师上《麻雀》一课时,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发生的整个事件中,老麻雀是勇敢还是胆怯呢?,在学生说自己的观点时,有一位不爱发言的学生举起了手,老师立即叫起了他,并用鼓励的目光注视着他,对他的回答老师给了充分的肯定。在学生说了自己的观点后,老师也说了自己的观点,并强调老师的观点并不是绝对的、唯一的,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只要我们思考过就是好的。真正体现了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
其次,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仅表现在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还表现在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兴趣特长。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不能用一个水平去衡量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使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如课文《龟兔赛跑》的教学过程,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大胆地提出了许多见解:乌龟怎么能和白兔赛跑,这是不公平的;白兔怎么会在路上睡得那么死,要等乌龟爬到它才醒来,这不大可能;也许乌龟事先已经知道白兔半路上要睡一觉的,要不它再傻也不会跟白兔赛跑等等的问题。而在这节课中,老师并没有把课文所要揭示的“骄傲要失败,能坚持到底就会胜利”这一道理硬灌给学生,而是尊重了学生各自不同的理解,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再次,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生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求异、求新。要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必须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促使学生努力寻求独特认识、感受。如课文《落花生》教学中,老师并没有象以往一样引导学生学习花生的默默无闻,不炫耀,不张扬。而是提出了一个辩题:“当今社会,你想做象花生那样默默无闻,不炫耀,不张扬的人还是想做象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善于表现自己,张扬个性。”学生兴趣大增,讨论之声顿起,有的学生说要做像苹果那样的人,善于表现自己,很自信。有的学生说既想有花生的品质,也想有苹果的勇气和自信,花生默默无闻奉献的精神是可贵的,但是苹果的自我表现和推荐也是值得赞赏的。可见,学生的理解远比老师教他的丰富而深刻,最重要的是他已经思考过了。再如一位老师上的《争吵》一课,老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文中的‘我’还是喜欢克来谛呢?”开始几个学生都回答喜欢克来谛,并能说出充分的理由。按以往的教学,学生能这样回答就可以了,但这位老师却接着提问其他学生,后面的学生回答喜欢文中的“我”,并且也能说出充分的理由,教师因势利导“克来谛和‘我’都有优点,只是看人的角度不同,观念不同,就看我们能不能发现。”使学生认识到人都是有优点的,世界上既没有十全十美的好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坏人,要全面的看待一个人和一件事。从而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
文学界素来有“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前个哈姆雷特”的文学赏析观。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曾听过的一位老师上的《跳水》一课,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赞赏船长机智、果断的精神,但学生却能既体会到船长的机智果敢值得学习,又能体会到小孩子不能太任性,开玩笑要有分寸,而这些都是学生自主思考得出的结果。
因此,在教学时应让学生主动积极的进行思维、情感活动,从而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使学生在认识和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的乐趣,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