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喆余爱民(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长效机制,及时将跟踪调查结果反馈到专业课程设置和调整中去,使得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其培养目标定位符合市场需求。毕业生以优良的理论文化素质和专业操作技术,普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但还应该在课程改革,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强化社会服务功能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课程改革工学结合跟踪调查
开展专业课程改革,使之适应环保产业的发展,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持续改进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示范性高职院校目前面临的攻关课题。黄河水院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结合该专业多年的办学经验以及各届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工作情况,对部分毕业生进行就业工作的跟踪调查,获得了大量的信息资料。为示范性专业调整课程模块和教学改革设置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1毕业生跟踪调查
1.1调查方式和项目跟踪调查的重点是进一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加强专业设置、课程模块整改和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依据。采用请进来、走出去,面对面座谈、电话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调查方法。共发出2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91份。问卷主要设计的项目有:该专业毕业生以及工作岗位性质;毕业生第一年的月薪及现在月薪情况;头一年就业岗位工作性质及以后任职工作最长的岗位;毕业生认为自己最理想、最适合的工作岗位;对学校实践教学方面;对实践课程的设置;对学校在管理和还需加强教育方面;在校期间学生考取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对以后工作的作用等。
1.2调查结果与分析
1.2.1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毕业生有82%在环保及其相关企业从事环境治理与监测或从事化学检验分析工作,只有18%的毕业生从事其他相近行业的工作。说明学院所设专业与市场的需求较为吻合。该专业的定位是以环保产业技术支撑开发和建立绿色技术体系,立足于中原服务于河南。目前河南省环保产业单位约600多家,这些单位普遍急需懂专业的技能型技术人才。该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从事环境监测污染控制与治理、化学分析检验、工业水处理等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从毕业生各阶段月收入所占百分比的统计情况可以看出,该专业学生刚毕业时月收入为800~1000元左右的占80%,一年后达1200元以上的占70%。调查结果显示:该专业的设置符合环保市场的发展规律。从毕业生就业岗位和工资待遇可以肯定,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即有利于学生就业(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每年都在97%以上),亦满足了企业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1.2.2专业设置带动就业岗位多元化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的设置,由最初的只注重环保企业逐渐向石油、能源、化工、城建、水利、冶金等多元化方向发展。至今开设了环境工程、应用化学、电厂化学、食品加工技术等专业,涉及的工作岗位包括:环境监测、工业分析、水处理运行、室内环境监测、环保设备运行与调试、环境影响与评价等。在此同时,进行课程理念体系标准、教材以及教学结构、模式、方法的变革;重新构建课程,使实际效果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最大程度的缩小人才培养效果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偏差,对培养相关职业行业技能型人才系统实施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这种建立以岗位群知识为基础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给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使得这个有着28年办学历史的专业于2006年首批被国家定为示范性专业(目前正建设中)。
调查中,毕业生自己认为最理想的工作岗位一栏中有80%的毕业生选择了分析检验、监测、污染治理,这与其岗位的地位,技术能力等有较大的关系。而27%的毕业生的理想岗位是技术岗位的管理者。毕业生向往有技术的专业岗位,更期望成为企业的管理人才。因此,除了专业课程外,他们建议要求安排一些管理类的选修课,如:企业管理,社交礼仪等课程。在学校教育方面,学生普遍认为动手能力和吃苦精神、事业心和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等的教育对自己走向工作岗位最为有用。
1.2.3课程设置存在不足调查显示:毕业生认为学校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在课程设置和专业教学及行为规范要求方面存在某些问题。
有20%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开设关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选修课,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了解一些社会哲学,以缩短与社会之间的距离,有25%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对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教育不到位。
有的认为学校应充分利用实验设备资源,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机会,建议学校能够接纳他们返校考取多个上岗证书(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等。毕业生反映的这些问题是相当客观的,这正是跟踪调查的核心任务,是每年跟踪调查要整改的重点内容。另外,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最需要添加的是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如:环保施工的安全与管理,金工技术,工程概预算等,这些课程在每年的课程开发及整改中,均已及时添加在教学过程中。
多年来,学校在教学中坚持走专业特色道路,加大专业教学力度,以质量为生命线,以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教学目标。因此,学校在课堂教学或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加有利于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课程,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部颁标准,行业标准要求进行教学和实操;反复灌输行业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聘请行家里手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聘请毕业生回校与在校生交流工作心得体会,聘请企业专业人士入校讲课。促使在校生重点熟练掌握核心课程内容,同时兼顾学习其他的相关学科,更快的与企业接轨,真正做到一专多能,使专业技术水平全面发展和提高。
1.2.4工学结合培养实践能力调查中,毕业生普遍反映专业课先理论后操作,通过实训达到中级国家职业标准并考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学形式最好。认为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工学结合最为理想,只有这样才能对把握就业机会起到关键性作用。学校的做法是:把实践教学环节和职业资格认证结合起来,加大对实践教学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努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根据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强化过程实践性,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目前,建设和巩固示范性专业实训中心和校内外实习基地是高职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学校正在大力借助各种社会力量,紧紧依托行业、企业来保证高职教育所需的实习场地等。调查中,绝大数毕业生认为: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对就业上岗、提升工资、提升自我价值的作用最大和最有帮助。50%毕业生建议应取得多个专业技能证书,对开拓就业渠道和选择更适合自己发展的机会更有帮助。
2企业反馈
为了更深入了解毕业生在岗工作的具体表现和实际情况,学校每年向接纳学校毕业生和实习生较多的有代表性的部分企业(如桑达集团、豫联集团、永煤集团、漯河石化集团等)发出了《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毕业情况调查表》,并进行电话咨询,具体情况,现在工资情况,工作表现,企业需求和建议等。
2.1关注知识的转化企业要求毕业生不仅要学好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尽可能使自己知识广博,视野开阔,善于自学,更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信念.要求在岗位能将新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2.2关注综合素质与能力企业为了保证自身的新鲜血液和后备力量,对于学生的关注点,更多的是综合素质与能力。具体有理解能力、执行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结交能力等。有的企业亦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如:河南桑达集团认为:应加强学生服务意识教育,加强心理素质承受能力教育,要转变就业观。
用人单位的意见代表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要输出学校生产的“产品”,则必须要以科学而正确的市场定位和过硬的教学质量占有市场。
3启示与整改
根据毕业生调查问卷的统计信息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情况,校毕业生就业率在97%以上,具备走上管理岗位的巨大潜力,其优良的理论文化素质和专业操作技能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这说明学校坚持走特色与内涵发展之路,坚持扎根行业、服务社会,坚持工学结合与行业密切联系的优势,以质量为主的办学方向,得到了社会的认同,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但也应持续不断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3.1构建专业课程模块充实专业体系内涵学校应根据行业发展对人才的应变与创新能力素质的要求,不断充实专业内涵(知识、能力、素质);按照高职院校教育要求,尤其是可持续发展和应变岗位能力要求来分析教改模式,重构课程设置,注重教材建设,构建专业模块课程体系。如:职业基础理论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技能实训课、综合素质与拓展选修课、专业核心技能提高课、订单课、技能拓展课等。
3.2构建以职业生涯规划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有应用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其课程改革应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方向。建设以能力发展、职业生涯规划为目标的实践学科体系,如:实施项目教学法、开展专业技能大赛、开展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教育,努力实现“教材内容体现实操过程、专业实训体现项目过程、课堂内外体现工作过程、寒暑假期体现企业过程。”
从而满足学生学习技术的积极性,让学生更早的参与企业、更快地融入企业。
3.3实施灵活的学分制开展“学分制”,加大分层教学的力度,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学科和课程,考取相关的多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以利于学生毕业后就业和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潜能,真正实现“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林苏.“学做合一”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06(2).
[2]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J].教育发展研究,2005(23).
[3]田贵平.社会需求同高职教育改革的互动关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8).
[4]吕鑫祥.高职课程改革的若干理论要点[J].中国大学教育,2002(10).
作者简介:赵喆(1955—),女,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系副教授,从事高校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