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妇科三病区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目的:对妇科病房无缝隙护理管理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取我院2015-2016年间收治的妇科患者170例,按照护理方法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5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与无缝隙护理管理方式,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护理满意率做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47%(82/85)高于对照组83.53%(71/8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97.65%(83/85)高于对照组84.71%(72/85),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缝隙护理管理应用于妇科病房中,对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与患者护理满意率可发挥重要作用,应在护理实践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妇科病房;无缝隙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7-0297-02
妇科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升高趋势,尽管相关的治疗手段与配套设施逐渐完善,但在治疗效果上仍难以保证,部分患者后续治疗中仍可发现有并发症等问题出现。这就要求做好临床护理工作,实践研究发现,无缝隙护理管理应用于妇科疾病治疗中,治疗效果明显。本次研究取我院2015—2016年间收治的妇科患者170例,对比常规护理与无缝隙护理管理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2016年间收治的妇科患者170例,年龄28~62岁,平均(38.5±6.5)岁,入院检查,其中宫颈癌、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瘤、外阴瘤与卵巢囊肿患者分别为45例、40例、32例、28例、25例。所有患者均无全身系统性疾病、精神病史与意识障碍。将170例患者按照护理方法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5例,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如年龄、病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做比较分析。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如为患者答疑解惑,或配合医生开展手术治疗以及指导患者用药等。
1.2.2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给予无缝隙护理管理方式,具体实施内容包括:①转变护理服务理念,如全程服务理念,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职责上细化,保证服务对接,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护理,针对病房护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术前、术中与术后监控教育,提供全程服务。再如规范化与主动性护理理念,强调主动发现患者生理与心理表现,特别在负性情绪出现时,应及时疏导,细心护理。另外,护理服务理念也体现在透明护理上,如整个治疗与护理中患者应有知情权,参与全过程中,有助于患者治疗积极性与护理依从性的提高;②标准化管理,主要要求明确无缝隙服务内涵与患者需求,使服务内容更具全方位、及时性、及时性、专业化特点,确保护理人员操作中严格按照服务相关标准进行。同时,需引入相关的排班制度与考核制度,如在排班制度上可选择帮班制等形式,使护理连续性确保,而考核制度侧重于对护理工作取得的服务效果、护患关系等进行评价;③服务流程细化,由分管护士与患者直接接触,在直接护理时间增加下可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护理人员需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如术前讲解如何配合手术过程以及相关注意事项、术后如何预防并发症等,保证健康教育的落实,有助于治疗效果的提升[1]。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评价标准[2]:①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术后无并发症发生;②有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术后有不良反应;③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有加重表现。另外,利用医院自制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以护理服务质量、基础操作以及人员态度等为主,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其中非常满意与满意患者纳入满意率范畴。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实现,计数资料采用数(n)或率(%)描述,通过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47%(82/85)高于对照组83.53%(71/85),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
3.讨论
妇科疾病类型本身较多,如宫颈癌、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瘤、外阴瘤与卵巢囊肿等,患者承受的身心压力较大,治疗中易出现负性心理问题。加之妇科患者大多对检查或手术治疗等较为敏感,更为治疗与护理工作带来较大难题,若护理不当,容易产生护理纠纷。而在无缝隙护理管理方式应用下,强调针对护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策略,其实施的要点集中表现为护理服务理念的转变、标准化管理实施以及服务流程细化等,有助于护理服务整体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无缝隙护理管理应用于妇科病房中,对护理质量的提高以及良好护患关系的构建可发挥重要作用,应在护理实践中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玉宏.分析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妇科病房中的作用与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7,(03):122-123.
[2]李静,高孟翠,谢伟.妇科病房无缝隙护理管理的实践效果探讨[J].社区医学杂志,2013,(1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