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当前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中国财政政策——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下的财政政策的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1

简析当前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中国财政政策——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下的财政政策的比较

赵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作者简介:赵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导致中国出口猛降、经济增速较大幅度下滑。2008年,一场更为严峻的金融危机从美国迅速波及全球,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财政政策;金融危机

1我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回顾

1998年我国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外部需求急剧下降,人民币面临着巨大的贬值压力。与此同时,我国内部环境同样严峻,一是南方严重的水灾对正常的经济活动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二是由于长期以来的体制方面等的问题,国有企业出现了全行业亏损的局面,工人大规模下岗。

在严峻的内外形势的夹攻下,从1998年下半年,我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内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短短的几年之间,共发行5000亿的特别国债,并带动银行和其他配套投资1.5万亿元,完成了2万公里公路网的建设。积极财政的实施,为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创造了条件。从2002年开始到2007年,外贸连续6年保持了20%的增长,外贸的迅速增长也带来了国际收支失衡等问题。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导致货币增长过快,对宏观经济的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保持持续的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缓解就业压力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2我国现阶段的主要财政政策

目前,由于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正席卷全球。与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相比,此次危机的影响更大、波及范围更广。对世界贸易大国的中国来说,带来了巨大的外部冲击。国内人民币升值、上游价格上涨、劳动合同法实施带来的企业成本上升,让国内企业特别是出口导向型企业经受着不小的冲击。因此,实施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发挥财政杠杆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势在必行。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从国务院的四万亿投资计划看.除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地震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支持力度三项以外。十项政策中有七项涉及促进消费需求.终结城乡二元结构.提升社会保障体系等结构调整。在房地产方面.政策提出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房工程。多年以来首次以安居房替代经济适用房。

3两次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比较

目前我国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与1998年高度相似:外有金融危机、出口环境恶化,内部投资下滑、国内消费不足等,其宏观调控与1998年的一样,都是以防止经济衰退为目的。但亦有一定的差异:

第一,从政策目标看,这次显得更为灵活。此次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随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2007年底,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通货膨胀的进一步加剧,宏观调控目标定为“防经济过热、防明显通涨”;2008年上半年,国内面临出口受阻、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因素致使民营企业严重亏损,宏观调控目标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过快上涨”;9月份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增长面临严峻挑战,宏观调控目标就锁定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第二,从政策组合看,这次显得更为宽松。1998年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次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都是“积极”的,但其扩张力度超过1998年,不但有4万亿元的投资,而且有以增值税转型为代表的减税。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大量发行国债,增加财政支出,但并没有明确的提出要投入多少资金。这一次估算了具体的投资规模,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当前更加开放的环境下,中国经济受外部冲击的影响较1998年更重大。其中包括更大的资本流动规模、更大的外汇储备,更高的出口依存度。

第三,从政策工具看,这次显得更为多样。1998年的宏观调控,主要采用提高出口退税率、发行国债、连续降息、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等。2008年的宏观调控也采用了这些措施,但也运用了不曾用过的减税手段。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将减轻企业税负共约1200亿元。

参考文献:

[1]陈共,昌忠泽.全球经济调整中的宏观调控体系研究——新时期国家经济调节的基本取向与财政金融政策的有效组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7).

[2]南都.积极财政政策应以刺激消费需求为重.财会研究.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