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集海(广西北海市人民医院骨科广西北海536000)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7-0132-02
【摘要】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具有固定可靠,有利于骨折愈合,关节功能好,远期并发症少的优点,是良好的内固定方法。
【关键词】股骨骨折带锁髓内钉早期功能锻炼
股骨骨折是骨科常见的损伤,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技术被认为是治疗股骨骨折最重要的进展之一。我科从2001年6月~2009年l2月共收治股骨骨折患者68例,均应用带锁髓内钉的方法进行治疗,获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
本组68例,男48例,女20例,年龄19—62岁,平均40.5岁。右侧45例,左侧23例,均为闭合性骨折。骨折类型按AO分类:股骨近端,A:3例,A3:8例;股骨干,A2:23例,Bl:14例,B2:8例,B3:10例,C:2例。致伤原因:车祸52例,坠落16例。
2方法
连续硬膜外麻醉成功后,取仰卧位,术侧髋部垫高30cm左右,也可取侧卧位,常规碘酒、酒精消毒,铺无菌手术巾、单,用保护膜保护术区。外侧或前外侧切口,显露骨折端,切开并剥离骨膜,清除骨折端血肿和肉芽组织。先扩大骨折远端髓腔,挫头直径从9.5mm开始,从小到大,直至需要的直径;然后用同样方法扩充骨折近端,屈曲髋关节和膝关节,用一普通梅花髓内针逆行打入骨折近端,在皮下触到导针后用手术刀切一3.5cm左右的切口,钝、锐性分离部分臀肌,显露导针逆行打入的髓内针和梨状窝,拔出髓内钉,扩充髓内腔至需要的直径,直视下复位,将规格合适的交锁髓内钉和操作器械连接,打入髓内钉,打入时应该注意防止骨折移位和分离,连接好瞄准器,选择长短合适的锁钉,安装锁钉,经远端瞄准器由外向内锁入2枚锁钉,经近端瞄准器锁入2枚锁钉,最后安上钉尾螺帽,陈旧骨折和骨折粉碎严重的病例行断端植骨。逐层缝合伤口。
3结果
本组随访共62例,随访12—32个月,平均22个月,67例病人伤口一期愈合,随访病例均愈合。疗效评定,优53例,良4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达91.9%。骨折愈合标准以病人患肢可以完全负重,X线示骨折线模糊或消失为标准。62例患者均获良好的骨性愈合。病例随访显示病人负重时间均在l0~18周,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标准。有1例膝关节功能障碍,2例出现骨化性肌炎,未出现感染、髓内钉主钉及锁钉断裂等并发症。
4讨论
带锁髓内钉的临床应用拓宽了髓内钉在股骨干骨折治疗中的应用范围,锁钉的固定可有效防止旋转,静力型固定又能很好的恢复骨干的纵向稳定性和防止短缩[1]。带锁髓内钉在骨组织和钉体之间提供均匀的弹性应力分布,可避免钢板内固定时广泛的软组织剥离。同时由于髓内钉是经过骨干轴心的中心性固定,没有力距的存在,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2]。由于股骨干解剖特点及股骨干粉碎骨折时骨接触面少,髓内钉承受大部分负载,应尽量扩髓时增加主钉与股骨髓内接触面,选用较粗的髓内钉来提高强度。负重时应力遮挡作用少,骨折端的应力得以传导而刺激骨痂生长,促进骨折愈合,允许患肢早活动负重,加速功能恢复,是理想的内固定方法;带锁髓内钉能较好解决钢材、外固定架和可屈髓内钉所无法解决的骨质疏松、骨干变细和骨缺损等情况下的固定问题,固定可靠,应力遮挡作用小,由于交锁钉的作用,有效防止了骨折的缩短、旋转,为骨折愈合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力学环境,利于骨折愈合。
带锁髓内钉使用方法上可分为静力性和动力性固定两种。在骨折远近端分别锁定,将应力超越骨折端,使之免受旋转、压力、弯曲应力的方法称为静力固定,一般用于粉碎型骨折或合并骨缺损者。但静力固定阻止了两端的纵向移动,骨折端间无加压作用,因而可能造成骨折愈合迟缓。而只锁定骨折近或远端,控制其旋转、弯曲应力,另一端不锁定的方法称为动力固定。动力性固定主要用于长骨干的横行,短斜行或螺旋骨折。当骨折愈合达暂时稳定后,将骨折一端锁定钉拔除而使之动力化,成为动力固定,有利于骨折愈合,但该法仅在发现患者有明确的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迹象时,作为促进骨折愈合的一种措施,不常规使用。
手术注意事项:术前应摄股骨全长X线片以选择合适的锁钉,锁钉的粗细以髓腔最窄部宽度为标准,长度应达到干骺端,使锁钉尽量刺入松质骨。进钉前近端髓腔根据锁钉进针是否顺利考虑是否扩髓,远端髓腔不扩髓。进针时应缓慢,阻力过大时不可强行旋入。锁钉应放在前外侧,这样能强化固定作用。对于有明显感染灶的骨折及病理性骨折,我们不主张髓内固定。在手术中要求锁钉螺纹完全拧进对侧骨皮质,这样,产生的横向拉力和钉应力作用在无螺纹处,增加了稳定性。对于粉碎性骨折,复位只要求肢体无短缩、无旋转畸形即可,至于较大的骨碎块,可复位后钢丝搁绑较多的骨碎块只需大致复位将周围骨膜及软组织缝合即可。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
[2]李凡,曹云,黄建华,等.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1,8(6):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