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园集体舞在中学的推广及开展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1-11
/ 2

浅谈校园集体舞在中学的推广及开展意义

全祖馨

全祖馨渭南师范学院

【摘要】教育部推出的《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在全国各中小学校园内首次推行,校园集体舞成为丰富校园生活及实施阳光运动过程的重要内容。本文对校园集体舞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结合中学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推广,并说明开展校园集体舞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校园集体舞中学校园推广意义

【中图分类号】G8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1-0024-02

一《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的概述

1.《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的内容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要求,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优质艺术教育活动资源,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教育部组织创编了《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并决定自2007年9月1日起在全国中小学校全面推广。

《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包括小学组《好朋友》、《阳光校园》、《小白船》,初中组《青春旋律》、《校园秧歌》,高中组《青春风采》、《校园华尔兹》等7个校园集体舞蹈。该套校园集体舞是在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基础上,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规律而创编的。

2.《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的特点及对场地器材的要求

校园集体舞具有鲜明的教育性、科学性和群体参与性,富有时代特点和青春气息,适合城市和农村的广大中小学生。它鲜明的特点首先在于它的校园特性。我们的舞者和观众都是学生,他们正处于成长阶段,处在接受新知识、塑造心灵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交给他们,才能让他们健康的成长;其次,校园集体舞可以做到寓教于乐,起到教化作用,突出了它的趣味性,这也是其不同于成人社会集体舞的一点。校园舞在编排过程中吸取乡土舞蹈中比较有趣的一些动作和形式,赋予其教育内涵,因此除了娱乐外,还承担着一定的教育作用。

校园集体舞不像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受场地限制,只需要一台录音机和一块可以让学生把舞跳开的场地就可以了。而且,可以是以分组、分班的形式进行,每个学校可以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来决定集体舞的规模。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身心特点

1.应试教育下竞技项目的偏激不利于中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

由于中学体育教学长期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学生被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怪圈内,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普遍存在。学校体育受重竞技成绩,轻学生体质的误导,重竞技轻普及的现象严重,过分强调竞技水准和规则要求,其成绩的体现也建立在极强的专项性身体素质基础之上,使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作用被分解,隔离在各个相对独立的专项运动中,难以达到学生全面身体素质发展的目的,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活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另一方面,竞技运动项目从体育竞技的角度出发,以实效性为原则,以选用优秀运动员的运动技术为模式,通过程序化的训练,达到完善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这种模式显然脱离了以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体育教育内涵。

同时,那些规则严密、技术要求高的竞技运动项目使体育教学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天生好动的学生则感到枯燥无味,导致了学生厌烦上体育课的现象。而且,增强学生体质、形成健身意识、培养健身能力、陶冶健身文化、养成健身习惯方面被忽略,更影响了学生个性、人格、尊严、价值以及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的健康成长、发展和完善,造成人才培养的片面性。

2.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信息社会的影响,青少年青春发育期提高。中学生从原来的不成熟趋向成熟,身体外形、内脏机能、性发育等生理机能发生变化,同时心理也有所改变,认知上已由具体的形象思维过程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并且由经验型转向理论型;好交往、重友情,情感有时带有矛盾性和两极性,友谊迅速发展,由于性发育和对未来的向往,在异性交往中有时会遇到困惑;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及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使中学生开始对人生及世界进行思考和探索;在目的性、果断性、自制力等几个心理品质上,能够有目的、自觉地做出意志决定和努力,在果断性上有了显著发展,自控能力不断增强。

三校园集体舞在中学校园的推广

1.推广校园集体舞的必要性

通过中学体育教学的问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相关介绍,我们不难看出应试教育下竞技体育的偏激,每周少得可怜的音体美课,使得青少年的体质令人担忧。另外,学生时期如果没有适合校园生活特点的活动,学生就必然要到社会上寻找替代品。这种情况下,校园集体舞的推广,无疑是他们所需要的一剂良药,它弥补原有健身、健美活动的不足,为课外活动注入新的血液,是一种校园文化的回归,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升华,特别是可以缓解甚至解决上述问题。

2.校园集体舞在中学校园的推广

(1)先在班级和年级推广

就目前而言,全校学生统一练习集体舞的难度确实很大,因为大多数学校的场地小,无法满足较多人同时练习,而且练习时活动的范围也比较大,使原本狭小的场地更加拥挤不堪。我们要做的就是确保学生人人会做,在此基础上班级和年级深入开展,并定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评比。

(2)与大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锻炼相结合

为更加丰富和充实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在大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让学生练习集体舞,既让学生接受了舞蹈的教育,得到艺术的熏陶和动作协调性方面的发展,同时也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

(3)与体育节和艺术节相结合

舞蹈既是体育的教育内容,也是艺术教育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舞蹈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学校可以在体育节和艺术节的开幕式上把集体舞作为表演项目进行展示并把评比结果记入团体总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更能把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表现出来。

四校园集体舞在中学开展的意义

1.校园集体舞是缓解青春期压力的最好方法

进入青春期,男女生总是要想办法交往,青春期的孩子都渴望接触异性,包括身体上的接触,这是青少年不可缺少的心理需求。青春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呼唤阳光法性教育,但目前中学通常的活动方式还很难满足男女生交往的需求。跳集体舞这种方式,是缓解青春期压力的一种好方法,可以给少男少女提供一个在阳光下交流的机会,比如大家要手拉手,这可以满足孩子们接触异性的需求。

有的父母担心会不会由此造成孩子早恋,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其实集体舞这种方式可能对早恋带来更积极的作用。因为进入青春期的男女生之间的交流是不可能被人为割断的,如果强行阻止,他们就会选择一种别人发现不了的形式来接触,而这才是危险的。早恋是一种封闭的关系,而友谊是开放的关系,在跳集体舞的过程中,大家不能垄断舞伴,而是不停地交换,这就在同学之间构成了一种广泛的接触,既可以缓解青春期的躁动不安,也不会造成男女同学之间封闭的关系,可以很好地规避男女生单独相处可能造成的风险。

可以说,跳舞既是舞蹈扫盲,也是文明交往的扫盲,虽然不是所有同学都喜欢跳舞,但是每个人都会从中受益,至少他可以从中了解跳舞是怎么回事。

2.校园集体舞是教学中灵感与美的结合点

灵感是舞蹈人在自身训练体系中创造升华新方法的一种认识飞跃,面对镜头翩翩起舞,就是灵感的一种突发奇想体验,是一种功到自然成的必然显现,是一种在训练积累过程中技术动作的高度自动化。俗话说熟能生巧,灵感的这种体现,构成人们对舞蹈审美的期待,在跳舞的过程中,男同学都像绅士一样彬彬有礼,而女生则会尽量表现出淑女的气质,真正感受到了校园舞的美,并感觉同学之间相处好像一下子就变得礼貌起来了,这样就培养了孩子们的文明气质,使他们举止文雅,落落大方。

可以想象在优美的韵律中,少男少女牵手集体舞,将是一幅多么富有生机与活力、青春与朝气的图画啊。相信我国中学生审美的情趣,优雅的形体,最终都会通过校园集体舞来得到体现。

3.校园集体舞是一项素质教育

(1)促进青少年身体的健康发育。经常进行适量的舞蹈运动可以使肌肉纤维变粗,改善供血功能,能增强骨骼的力度与韧性、骨关节的灵活与稳定。校园集体舞属于有氧运动,它对改善人体的心血管系统、调节呼吸系统和加强人体神经系统和功能等作用显著。

(2)有利于青春期的智力开发。在集体舞练习过程中,人们要按照音乐的节奏变化,采用固定或灵活的动作组合方式,充分调动和协调身体的各个部位和谐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包含着对动作的观察和模仿,对组合动作的分析和记忆,结合音乐和舞蹈动作的理解和想象,这实际上是一个看似简单实为复杂的过程,是一个提高中枢神经支配运动系统能力的过程,是充分开发人智力的过程。

(3)培养青少年的团队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学生进行集体舞练习,在完成动作过程中需要两人或多人动作配合的协调一致、整齐划一。这样,参加活动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将会形成与他人通力合作实现集体目标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另外,学生在健康、欢快的音乐伴奏下,与同学一起尽情地舞蹈,能放松身心,消除孤独感,逐渐形成与人交流的意识和习惯,使个性逐步得到改变。

(4)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陶冶情操。优美的音乐旋律,优美的舞蹈动作,不仅是一种享受,同时也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对他们进行美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形体美、举止美、行为美、人格美,使学生形成内外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广《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

29141.htm,2007-05-31

[2]唐云涛.校园集体舞之我见[J].中国学校体育,2007

[3]彭永群.浅析体育集体舞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可行性[J].河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4]郑贺.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02(7)

〔责任编辑:李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