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助困难户要扶在根本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扶助困难户要扶在根本上

吴仁高

安徽省合肥市公路管理局安徽合肥230022

摘要:本文主要集中论述了扶助困难户的相关工作问题,论述了如何在扶贫过程中做好相关的工作,提出的一些比较可行的措施和工作的措施,希望能够为今后扶贫提供参考。

关键词:困难户,扶贫

前言

近年来,我国扶贫进入了新阶段,精准扶贫是当前扶贫的核心和关键,因此,为了能够让困难户真正的解决自身的贫困问题,一定要从根本上扶贫,扶真贫、真扶贫。

1、精准认亲,破解“帮扶虚化”困惑

入户认亲,不留盲点。整合市区两级“双联”干部、大学生村官和乡镇包村干部等力量,组成“不走的帮扶工作队”,采取“1+N”方式,整村结对、入户认亲,帮扶对象实现全覆盖。帮助贫困户制定脱贫计划,重点推动落实“六个精准”、协调实施扶贫项目、监督扶贫资金使用、宣传各项惠农政策和指导基层组织建设。

规划引领,分类指导。根据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将贫困户分为有劳动力致富无门型、无劳动能力无子女型、因病致贫型和因灾致贫型四类,对应享受相应的帮扶政策,内容涉及免费技能培训、项目扶持、贴息信贷以及五保供养、老人代养、大病救助、特殊病种补充救助、教育扶助等政策性扶持和社会援助。

动态监管,考核到人。健全扶贫开发统计与贫困监测制度,加强动态监控,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和科级干部考核管理,定期通报完成情况,实行一票否决。加强贫困户和贫困人口信息跟踪管理,做好脱贫确认销户登记,逐月上报工作进展情况,实行一月一上报,半年一盘点,一年一公示,确保“村民不脱贫,帮扶不撤人”。

2、精准管理,严格考核,齐抓共管履好责

做好“两个管理”:一是做好扶贫对象的精准管理。实行动态管理,年终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对扶贫对象进行调整,确保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使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二是做好扶贫项目资金的精准管理。建立项目资金的精准管理机制,解决项目资金指向不准、针对性不强、精准度不高的问题,做到资金分配简政放权、公开透明;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办法和管理机制,摒弃过去单纯以行政村为单元平均分配资金的方式,把资金分配与工作考核、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结果相结合,积极探索以奖代补等竞争性分配办法,整合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积极探索引入市场机制,聘请第三方服务机构参与项目和资金的管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防止资金被挪作它用。

落实“三个责任”:一是党委政府领导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扶贫和移民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安排、统一落实。要严格执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把落实扶贫责任情况和扶贫实效作为县(区)、乡镇、贫困村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二是行业部门扶贫责任。各级扶贫帮扶部门要根据行业特点,积极落实行业扶贫责任,把贯彻落实行业扶贫分工任务摆在本部门工作的重要位置。市、县(区)两级扶贫开发管理部门要建立和完善考评考核机制,定期督查通报情况,对在帮扶工作中出实招、干实事、有实效的先进单位,给予通报表扬;对帮扶不力、进展缓慢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三是党员干部帮扶责任。为每户帮扶对象指定一名党员干部作为帮扶责任人,建立帮扶责任人和帮扶实施情况电子档案,将帮扶情况和帮扶成效作为党员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确保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3、研究新问题破解新难题,使扶贫研究落地有声

在扶贫开发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影响因素,理论工作者要在调查研究中对症下药并破解这些难题。一是理论工作者不但要总结扶贫经验,把它升华成扶贫理论,而且还要寻找扶贫工作中的阻力所在。在实地调查中发现,一些地方在扶贫中掺杂了许多虚假成分,如村官腐败、政绩工程、弄虚作假、扶贫资金的流失、扶贫缩水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伤害了农民的感情,激化了干群矛盾。因此,加强扶贫监管已迫在眉睫,作为理论工作者,要到扶贫前线进行调查研究,探求腐败的根源,寻找提高各级领导素质和觉悟的办法,寻找防止腐败的路径,寻找化解矛盾的办法,从而更好地推动扶贫工作健康有效。二是扶贫与扶志相结合。首先是扶贫,贫困地区的农民受其生存环境的制约,生产生活成本高,对未来没有预期,心理上畏惧,行动上裹足不前固步自封,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因此,理论工作者要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把群众的所需所求所盼通过媒体介质和调研报告的形式进行呼吁,开展各种形式的扶贫济困活动,最终迈向富裕。另外是扶志,要研究贫困地区文化教育落后的盲区,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技术和技能培训。要鼓励困难群体增强自信心,勇敢的面对生活,开展生产自救,寻求发展途径,要有意识地引导贫困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转变“懒散慢等靠要”的观念,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要关注和研究扶贫开发过程中的“死角”问题,要挖掘潜在的扶贫盲点,要提出妥善解决问题的办法。作为理论工作者,既要发现新问题也要研究新情况,更重要的是将发现的问题及时梳理总结,站在专家学者的立场,提出对策建议,从而为政府分忧解难。扶贫开发需要理论工作者的广泛参与,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有了理论工作者的积极介入,就能把各种社会力量吸引到扶贫行列中来,就能把政府的意志、社会的关爱与贫困群众的意愿相结合,从而达到被扶者与扶贫者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理论工作者要深入实际进行调研,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敢于说真话说实话,充分发挥理论工作者在扶贫开发中的舆论引导作用,作一个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践行者。宁夏是欠发达地区,立足区情民情,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充分了解和认识广大群众对生活的期待,挖掘潜在的扶贫盲点,为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生活环境是理论工作者肩负的神圣职责。

文化扶贫与扶贫文化相结合,是新时期宁夏扶贫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途径。文化扶贫和扶贫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扶贫是所有扶贫开发活动的总称,文化扶贫是扶贫开发中偏重思想意识的一种扶贫方式。贫困文化是贫困群体在长期的贫困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自我维护和修复的文化,即贫困阶层以一种独特生活方式,在长期的贫困生活中所产生的思考问题方式和行为习惯以及价值观等。贫困文化表现为:信息闭塞固步自封和因循守旧思想;麻木不仁消极处世听天由命人生观;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懒惰思想及行为;等等。这种文化具有示范性和代际传递性,一个群体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就形成了一种贫困文化,贫困文化对穷人来说,不但具有顽固性和沿袭性,对维护贫穷发挥了作用,而且还有很强的自我修复作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让扶助困难户的工作有实际效用,我们从当前的困惑出发,精准认亲,在落实扶贫过程中进行严格的精准管理,并且严格考核,强化责任意识,与此同时,要及时的解决新问题和新难题,使扶贫研究落地有声,让困难户真正得到扶贫工作的利好。

参考文献

[1]詹东新,吴滋兴,张茂林.基于“平台”思维的新时期精准扶贫开发融资模式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5,09:68-71.

[2]詹东新,吴滋兴,张茂林.新时期精准扶贫开发融资模式的实践与创新——以福建省屏南县为样本[J].福建金融,2015,10:35-39.

[3]刘光烈,徐立生,袁希云.扶持困难户要讲求经济效益——岳阳市荆洲信用社扶贫工作调查[J].中国金融,2012,18:14-15.

[4]王瑞芳.告别贫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扶贫工作[J].党的文献,2009,05:44-50.

[5]陈传波,王倩茜.农村社会救助瞄准偏差估计——来自120个自然村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4,08: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