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云于昌伟朱海燕(江苏省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康复科江苏淮安223001)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9-0303-02
【摘要】本文通过了解女性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得出结论:(1)根据女性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在治疗的几个不同阶段,提出相应的护理问题并给予及时正确的护理,能够提高女性流浪精神病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早控制精神症状及躯体疾病。(2)加强女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社会交往技能训练、行为治疗及工娱疗活动,对改变患者原有不良行为、减轻缺损程度、促进社会功能恢复起到很大作用。
【关键词】流浪女精神病患者护理康复
精神病[1]是指在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现根据2005年至2009年我院收治的212例女性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护理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分析
2005年至2009年我院共收治了212例女性流浪精神病患者,年龄约15-70岁,精神病伴其他疾病情况:(1)根据CCMD—3诊断标准,按病种分类:精神分裂症89例,躁郁31例,癔症15例,癜痫伴发精神障碍33例,老年性精神病27例,儿童精神病7例,精神发育迟滞10例。(2)伴有的其他疾病情况:HCG检测阳性,怀孕12周内流产20例,引产5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30例,肺炎6例,肺结核15例,外伤26例,冻伤22例,严重躯体疾病5例。
2护理要点
2.1入院护理入院时做好严格的卫生处置和体格检查。入院时必须进行灭虱、理发、剪指(趾)甲、淋浴、更衣等卫生处置,换下的衣物一律焚烧,防止将传染病带入病区;贵重物品需两人当面点清、登记,消毒后保存,待出院时交还。护士在给患者洗澡时要注意观察面色和全身皮肤状况,根据医嘱及早完善各项检查,及时留取血、尿、粪便标本,重点送检,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传染病患者应立即进行隔离。
2.2心理护理女性流浪精神病患者来院时大多数紧张、恐惧、缄默不语、行为退缩或敌视,检查治疗均不合作,但是意识清楚,因此接诊时护士应怀着高度的同情心给予关爱,与患者接触时要注意态度和蔼、言语动作轻柔,使患者能很快地消除心理戒备,及早适应医院环境。另外,还要了解她们的内心世界和生活需求,劝导她们按时服药,积极配合治疗。
2.3针对不同躯体状况进行对症护理检测阳性怀孕患者要及时报告医师请妇产科处理,对有冻伤者要注意伤肢护理,有外伤者要对伤口每日进行换药,有传染病患者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对有严重躯体疾病患者,要安置在抢救室,密切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
2.4注意生活护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1)饮食护理。一日三餐定时定量让患者吃饱吃好,禁止拣食垃圾。(2)睡眠护理。按时作息,定时督促患者上床睡觉,必要时根据医嘱给予镇静、催眠等药物帮助入睡。(3)个人卫生护理。督促患者完成每日的晨、晚间护理,定期洗澡、剪甲、更衣。(4)月经期护理。督促女患者禁食生冷食物,勤换卫生巾,洗浴用热水,每日清洗会阴,重症完全不知料理生活的患者,护士要帮助其更换卫生巾、内衣裤,擦洗身体。
3康复训练
(1)加强日常生活技能训练。主要训练患者料理个人卫生、饮食、衣着、二便等基本能力,同时帮助患者养成比较规律、良好的生活习惯。(2)社会交往技能训练。一方面,医护人员要尊重、理解、关心患者,主动与患者沟通,从而调动起患者与人交往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鼓励患者与他人交往,主动表达自身的感受和需求,以利于得到支持和帮助。另外,教患者学习一些简单的社交礼节,以利于适应社会生活。(3)工娱疗活动。根据患者病情及个人兴趣,组织患者听音乐、做广播操、绘画等;定期组织球类、广播操、劳动技能等比赛,并给予象征性奖励,既促进患者间的接触,又调动了患者参与的积极性。(4)开展行为治疗。针对患者流浪期间养成的一些不良行为开展行为治疗。当不良行为出现时,立即给予不愉快的刺激,使患者将两者有条件的联系起来,当再次实施不良行为时立刻产生厌恶体验而放弃不良行为。同时训练患者学习良好的行为。(5)动物疗法。针对女性具有母爱天性,让女流浪病人饲养小动物,唤起病人的爱心、情感。(6)农疗法。女流浪病人因为长年生病使之行为退缩、思维贫乏、孤僻内向等,部分或全部社会功能衰退,形成一种特殊的“痴呆”状态[2],通过有组织的适度劳动以达到逐渐恢复劳动技能并促进社会功能康复的一种治疗。通过在岗位劳动和社会接触机会增多,能够使病人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精神病人能够回归社会。
通过以上各项护理措施的实施和康复训练,使女性流浪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疾病得到良好治疗和护理的同时,也治愈了她们的躯体疾患,帮助了她们早日重返家园,融入社会,真正实现全面康复。为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和谐社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北京医学院.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
[2]蔡红霞,王晓慧.现代精神疾病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