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景萍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上街中心小学350100
新课程标准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提出,所谓活动经验,它和动分不开,这个过程包括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等所有肌体和意识能调动的器官。这个活动既包括了我们平时的课堂还将延续到课后,延续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个地方。这在广阔的空间中孩子都由许多经历、许多的体会,这些感受经过提炼也就上升为“经验”。经验需要摸索,经验需要感受,经验需要积累。下面就结合三角形三边关系这节课例来谈谈我对基本活动经验的理解。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一堂探究实践课,我在设计探究过程的时候经历了这样的过程:1.让他们通过操作摆三角形发现问题有的三条边能摆,有的三条边不能摆提出质疑。2.针对他们的问题再次探究并完成表格发现规律并板书。3.再次请他们利用操作验证规律,找到共性并提炼规律4、深化规律的应用。这样的设计出于为了避免学生枯燥的学习和模仿后机械的记忆定理。我把这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成探究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经历操作体验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提供表格让他们根据我的思路整理数据发现规律。在活动形式上我让学生动手摆,填表格,观察发现汇报等一系列活动来展开。
在这节课上有以下几个值得思考的方面。
一、关注经验的基础
进行经验积累需要经历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老师给孩子提供的平台是经验积累的基础。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花了很多的时间去准备纸条,设计各种表格等等,材料多而繁。这样的准备不仅花去了我大量的时间,更为难堪的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时常还会出现因材料准备不充分带来了错误,再说我在课前帮孩子什么都准备好,看似考虑得很周全,其实我的做法让孩子产生依赖的思想,孩子缺少了问题意识。长久下去培养出来的孩子缺少主动挑战意识,更培养不出他们思考的方向。因为这种细微的准备忽视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切断了学生在探究中经历的动作和面对这些动作过程中暴露的思维之间的联系。
二、关注经验的生成
学生的经验是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从模糊到矛盾到清晰最后应用积累这一循环的。孩子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很多时候是利用了它的直观思维进行表述的,这样的表述可能是模糊矛盾的。作为引导者我们应将这种模糊带入活动中进行感悟,在活动中质疑生成的矛盾。如配成三角形的边有5厘米、3厘米(),学生给出了很多答案,这些答案无论对错都进行展示。其实它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上课一个很好的课堂生成资源。这个资源它有可能是对的也有可能是错的,因为它是来自学生本身的经验,是课堂上暴露出来孩子最本质的东西。反思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把学生反馈的答案有用的进行板书,不合我意的一律抛弃。很大的原因就是我要按照先前的预设不要再节外生枝了。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先要懂得保护这个本源经验的资源,这个资源是我们教学的切入点,有了它的存在我们知道学生对知识了解的程度,能够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保护了资源就是保护了孩子们个性的发展,培养了孩子们质疑的能力。有了这个资源我们就能知道学生们他们的知识缺漏在哪里,需要我们老师帮助的地方在哪里。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也是他们需要调整和扩充的经验。利用课堂这个平台剖析这些资源其实就是对学生想学的东西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不是更有效吗?这样的经验充实过程不正是我们要寻找的吗?
三、关注经验的思维含量
一节课学生要有收获他必须经过思考,通过思考把一些表象的东西内化成经验。如:老师在经历各种情况三边关系的探索过程中都没有用文字给出三边关系,在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一道思考题:有三条线段,其中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你认为这样的三条线段能拼成三角形吗?教师组织的环节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1.生:可以。生:我认为不行,如1、7、3(学生进行辩论讲道理)2.师:既然这样的说法不恰当你认为应该怎么改?(学生再次辩论完善规律)3.呈现在一个三角形的图形三边又有什么关系呢?老师设计这样的环节是在完成了大量的探究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但这只是一种外显的操作活动。我们的探究活动最终的目标是能从活动中提炼出数学本质的东西。通过这道辨析题它整合了之前所有的探究活动,唤醒学生对之前探究过程的回忆,也就是经验的梳理过程。学生通过思考把一些数学活动表象的东西内化成数学的思想,这时候所谓的数学思想不够成熟不够规范。老师提供了辨析题这个资源让学生进行辨析,在辨析的过程中把他们的思考呈现出来。学生在表达思考的过程中相互之间思维发生了碰撞,制造出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又进行思考。在思考中就学会了把探究中的表象深化。学生们用他们的智慧不断地发现,不断地解决找到了许多矛盾中的共性发现规律。这不就是我们要的通过思维建构数学思想的过程吗?
四、关注经验中的个体差异
新课标提倡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孩子个体有差异,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也有差异。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我们应该要学会保护。潘老师展示给我们的是和孩子之间的一种亲和力,正是这样的亲和力让孩子忘记了老师和学生的差异。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他们敢于在课堂上争执,敢于把自己的思考展示出来,这些不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平等的课堂吗?目标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学生们不分彼此,只要他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收获的。就是这么简单的过程不同程度的孩子都受益了,他们都感受到了这个活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