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旭
(辽宁省丹东市皮肤性病医院118000)
【摘要】目的:分析本地区梅毒的流行病学情况,为梅毒的预防及临床诊治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4例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本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男性所占百分比显著高于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39岁年龄段的发病率最高,20-29岁年龄段次之;小学及以下者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初中文化,均显著高于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梅毒与AIDS(艾滋病)的发生有者密切关联,临床上应加强梅毒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关键词】流行病学;梅毒;AIDS
【中图分类号】R75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3-0133-02
在建国初期,梅毒是国内发病率最高的一种性病。随后我国加大了梅毒的防治力度,到上世纪60年代,梅毒基本上得以彻底消灭。但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该病又开始在国内出现,其发病率近年来还呈现出了上涨趋势[1]。为了解本地区梅毒的流行病学情况,为梅毒的预防及临床诊治提供有效依据,本研究对124例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选取我院皮肤科在2010年1月-2013年1月接诊的124例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GB15974-1995中的梅毒诊断标准,并按照GB15974-1995中推荐的处理方法进行治疗。所有患者的病例登记均由专科医生进行规范填写,无遗漏病例。搜集本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将本次研究所获得的数据资料,均输入SPSS17.0软件中,进行处理分析,计数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性别、年龄
本组患者的性别分布,详见表1。由表1可知,124例患者中男性占62.1%,女性占37.9%,男性所占百分比显著高于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2010年1月开始,梅毒的发病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
表1本组患者的性别分布[n,%]
时间例数男女
2010.1~2011.13220(62.5)12(37.5)
2011.1~2012.14125(61.0)16(39.0)
2012.1~2013.15132(62.7)19(37.3)
合计12477(62.1)47(37.9)
124例患者的年龄在18-67岁之间,平均为(35.8±4.2)岁。其中<20岁3例,占2.4%,20-29岁37例,占29.8%,30-39岁48例,占38.7%,40-49岁28例,占22.6%,≥50岁8例,占6.5%。30-39岁年龄段的发病率最高,20-29岁年龄段次之。<20岁和≥50岁年龄段的发病率均较低。
2.2婚姻状况
124例患者中,已婚69例(55.6%),单身11例(8.9%),同居44例(35.5%),已婚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同居者及单身者,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2.3就诊原因
本组患者的就诊原因为:溃疡48例(38.7%),发疹33例(26.6%),性伴侣患性病14例(11.3%),婚检10例(8.1%),供血7例(5.6%),外院转入2例(1.6%),产前检查2例(1.6%),其他8例(6.5%)。其中因溃疡、发疹就诊的患者较多。
2.4文化程度
本组患者中,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程度者9例(7.3%),高中16例(12.9%),初中48例(38.7%),小学及以下51例(41.3%)。小学及以下者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初中文化,均显著高于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文化程度越低者,所占比例越高。
2.5梅毒感染因素
本人或性伴侣有静脉吸毒史、提供商业性服务、未使用安全套、性伴侣人数>1个、男男同性恋等均是导致梅毒感染的重要因素。本组患者的梅毒感染因素,详见表2。由表1可知,本组患者本人或性伴侣有静脉吸毒史(41.1%)、提供商业性服务(66.1%)、未使用安全套(63.7%)、性伴侣人数>1个(62.9%)、男男同性恋(21.0%)所占比例均相对较高。
表2本组患者的梅毒感染因素
因素例数构成比(%)
性伴侣>1位7862.9
未使用安全套7963.7
提供商业性服务8266.1
本人或性伴侣有静脉吸毒史5141.1
男男同性恋2621.0
2.6治疗情况
根据《性病治疗推荐方案》,选用苄星青霉素(32例)、普青(62例)或头孢三嗪(30例)进行治疗,治疗结果显示,苄星青霉素的血清转阴率为40.6%(13/32),普青治疗的转阴率为38.7%(24/62),头孢三嗪治疗的转阴率为46.7%(14/30),三种药物治疗的梅毒血清转阴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近年来,本地区的梅毒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临床上应引起充分的重视。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2],梅毒的发生与HIV病毒感染有着密切关联。本次研究显示,在124例梅毒患者中,男性占62.1%,女性占37.9%,男性所占百分比显著高于女性,P<0.05。这提示梅毒在男性中的发病率较女性更高,所以有必要针对男性加大性病知识宣传力度。
124例患者中,30-39岁年龄段的发病率最高(38.7%),20-29岁年龄段次之(29.8%)。<20岁(2.4%)和≥50岁(6.5%)年龄段的发病率均较低。这一结果与国外梅毒流行病学相关文献报道一致[3]。同时,虽然梅毒在20岁以下人群中发病率较低,但也应当引起社会学家及临床工作者充分重视,注意加强青少年人群的性病防治知识教育[4]。
总之,梅毒与AIDS的发生有者密切关联,临床上应加强梅毒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临床应用苄星青霉素、普青或头孢三嗪治疗梅毒,具有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郭璐,张敏,吴苏姝等.南京市2006~2010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0):5402-5403,5406.
[2]李伟,赵进,王兵等.广西2001~2006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21(11):685-686.
[3]郑海红,王家春.福建省泉州市2005-2009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0,16(4):35-37.
[4]郝良宸,车雅敏,黄士纲等.梅毒1219例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3,42(10):587-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