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个性行为
AcomparedStadyofpersonalityandBehaviorCharacteristicsinonlyonechildandthenotnolyonechild.
Yueliping(The2thRongkangHospitalofHenan471013)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personalityandbehaveioroftheonlyonechildandthenotonlyonechild.Matheads:Stadygroups(300onlyonechildren)andcontrolgroups(300notonlyonechildren)werecheckedwith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naire(EPQ)andAchenbach’sChildBehaviorChecklist(CBCL).Results: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tinanalyzedofEPQintwogroups,InanalyzedofCBCL,thefactorialscoresofbody’ssufferingandanxietydepressioninstudygroup’sweresignificanthigherthanthatofcontrolgroup’sweresignificanthigherthanthatofcontrolgroup’s;theviolatingbehaviorandassultbehaviorofcontrolgroup’sboysweresigncicanthigherthanstudygroups.Thesocialcommunicationandretreatingbehaviorofcontrolgroup’sgirlsweresigncicanthigherthanstudygroups.Conclusion:Thereisnodifferenceofpersonalityaboutonlyonechildandnotonlyonechild.Therearemanybehaviorproblemsintwogroups.Thereareassociatedwithsocio-familyfactors.
【Keywords】Onlyonechild;Notnolyonechild;Personlity;Behavior
30多年来,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广泛推行,人口结构中呈现出:少年儿童人群中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独生子女青少年人群在整个青少年人群的身心健康状况起着重要作用。既往曾经有对独生子女的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提示独生子女大多存在适应不良、自我中心、固执己见、寻求注意、依从别人、易激动、好忧虑等。本文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个性和行为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探讨其心理特点,寻找应对策略,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随机抽取洛阳市两个社区内4所小学的600名儿童进行入组调查。独生子女300人为研究组,男161例、女,139例。年龄7-11岁,平均8.65±2.40岁;非独生子女组300例为对照组,年龄7-11岁,平均8.78±2.41岁,两组年龄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
1.2方法两组均用艾森克问卷(EPQ),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CBCL)评定。EPQ是在学校统一指导下完成的,CBCL由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填写。两组EPQ和CBCL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并分男女两组,用t值检验。
2结果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儿童组艾森克及Achenbach`s儿童行为评定分值如下:
表1两组男童EPQ分值比较X±S
研究组(161)对照组(146)tP
N7.23±2.686.85±3.121.15>0.05
E16.85±3.2917.43±3.061.59>0.05
P5.68±2.675.93±3.200.75>0.05
L13.68±4.0913.08±4.881.17>0.05
表2两组女童CBCL分值比较X±S
研究组(139)对照组(154)tP
N5.46±2.686.28±2.561.26>0.05
E14.23±4.0913.89±3.630.86>0.05
P4.99±2.964.58±2.381.31>0.05
L15.01±4.1914.41±4.031.25>0.05
表3两组男童CBCL分值比较X±S
研究组(161)对照组(146)tP
退缩2.60±0.852.58±0.690.22>0.05
躯体主诉2.03±0.671.79±0.493.55<0.05
焦虑抑郁2.69±0.881.98±0.057.17<0.05
社交问题3.26±1.973.09±1.020.93>0.05
思维问题0.39±0.270.41±0.370.30>0.05
注意缺陷2.81±1.032.77±0.880.35>0.05
违纪行为2.29±0.632.68±0.476.09<0.05
攻击行为4.75±1.895.57±1.584.1<0.05
外向型因子4.67±1.644.38±1.461.63>0.05
内向型因子6.93±2.196±2.03581.45>0.05
表4两组女童CBCL分值比±较X±S
研究组(139)对照组(154)tP
退缩1.86±0.822.33±1.283.67<0.05
躯体主诉2.36±0.671.98±0.894.09<0.05
焦虑抑郁2.19±0.971.86±0.883.06<0.05
社交问题2.66±0.972.71±1.020.43>0.05
思维缺陷0.39±0.290.40±0.390.49>0.05
注意缺陷2.36±1.022.53±0.881.55>0.05
违纪行为2.09±0.582.20±0.651.00>0.05
攻击行为4.43±1.624.67±1.761.21>0.05
外向型因子4.06±1.544.37±1.361.83>0.05
内向型因子6.98±2.237.49±3.161.86<0.05
3讨论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我国独生子女数量越来越多。这种独特的历史背景,会对独生子女的个性和行为特征有着及其大
的影响[4]。鉴于以上社会和文化基础,本文对300例独生子女儿童个性进行调查和研究。
艾森克个性问卷主要是从内外向性(E)、情绪的稳定性(N)及精神质(P)三个个性特征,评价人的个性。L是掩饰。本调查中,两组儿童在四个因子分值t检验中无显著性差异。说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个性方面相似。个性的形成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两组儿童的社会大环境。学校教育都相同,和此结果有关联。同时也说明,两组的遗传素质相似。
有关儿童行为方面,近年的研究较多。我国王玉凤等人对北京市区2432人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9%[5]。儿童行为检出率与儿童所受的环境、家庭和睦度、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及父母对儿童的期望值有关。本文调查中,独生子女儿童焦虑、躯体主诉较多,这可能与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度关心,要求过高有关。独生子女大多是来自于机关、事业单位、工矿企业的家庭,不管是儿童自身还是家庭其他成员对孩子的关心程度远远高于其正常成长需要的关怀量。这表现在物质的过度提供和满足,精神的过度支持和重压。很多独生子女家庭都给孩子提供专业的家庭生活照顾,请保姆或者是设专人照看,因此接受物质给予充足甚至过剩,自己动手或是说是自身的生活能力相对较差,简单的社会适应(比如:处理同学之间的摩擦、和家庭成员的沟通能力、接触外界的能力等等)也显得脆弱。因为相当一部分应该由孩子自己解决的问题都是家长帮着处理甚或代理,这样就限制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能力的成长。在拓展孩子兴趣和提高学子成绩方面,盲目的设定目标,不顾实际的加大学习量,使子女对生命成长的快乐感淡化,有些甚至转化为一种对预期即将参加的一种学习的担心和焦虑,进而转化为躯体的不适,借以转化内心的恐惧,达到阻止家长为自己增加更多的学习量的目的。非独生子女组,男童攻击行为、违纪行为较多,可能与其教育方法有关。非独生子女女童社交退缩,这与其教育环境也有关。非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大多是自由职业者、农民工、社会名流等。家长大多致力于社会
和经济活动,对人文教育和性格形成关注相对较少。另外其教育理念相对简单,方法更是很少斟酌,因此也很少参加社会交往,使之社交范围缩小。但这远非绝对。
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人口政策肯定也会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升,这与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是密不可分的。但究竟是怎样一个成长和学习的社会家庭环境和外界其他条件,那要根据综合的国情国力以及现实的教育就业环境来决定,必要的是要考虑到社会对心理卫生健康的要求。这与人口学、社会学、教育学相关。
综上所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儿童个性无差异。独生子女组的躯体主诉,焦虑较多,家长应当放开思想,充分考虑个性特点。让孩子从主观上始动学习潜能。以积极引导,合理点播为主要手段,切勿“填鸭”式、拔高式、盲目激励式教育。从而使儿童得到健康、全面发展。非独生子女男童应多加管理,对其进行必要的纪律约束。非独生子女女童应多接触社会,结交朋友,引导性格向开朗明快方向发展。每一个少年儿童的成长都和家庭社会密不可分,每一个儿童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每一个儿童都健康成长,人口质量才会提升。家庭和社会应该根据孩子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和社会教育,这样才能保证儿童群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龚耀先修订.爱森克个性问卷,湖南医学院,长沙1986.
[2]忻仁娥.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中国标准版,上海精神医学,新(4)(1);47—55.
[3]Achenbach,T.M,ManualfortheChlidBehaviorChecklist4-8and1991Profile,Burlington,TV:UniversityofVermantDepartmentofPsythiatry.
[4]郭兰婷,梁永亮,何定邦等.香港和成都儿童行为量表跨地区比较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4(3):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