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式生态课堂”下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建构式生态课堂”下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分析

罗丽娟

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木棉湾小学广东深圳518112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促使学生重视课前预习,改善教学水平。建构式生态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主要探讨建构式生态课堂下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首先分析了建构式生态课堂的主要概念和理论来源,然后针对建构式生态课堂下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对于改善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具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建构式生态课堂;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分析

前言: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课前预习,能够提前掌握学习的主要内容,便于找到疑难点,使课堂听课更加具有效率。小学语文作为小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建构式生态课堂下,通过课前预习掌握要学习的要点,教师采取合适的策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

一、建构式生态课堂简介

(一)建构式生态课堂的概念和定义

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含义是,按照建构主义的相关学说,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的指导下,构建起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符合的、清晰而具体的教学目标,并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合理配置教学时间,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合理衔接起来,营造一个开放、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具有创造性的课堂氛围[1]。在建构式生态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可以进行互相交流互相探讨,课堂中的各个因素是协调统一的,围绕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可以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意见和看法。通过建构式生态课堂,学生可以改善课堂体验,通过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分享,在教师的指导下梳理知识脉络,通过提出具有创新性的看法来促进发散思维的提高,并逐渐形成独特的人格和个性,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建构式生态课堂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学习过程需要依靠学习者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者不能依靠外在的力量被动地学习知识,而是应该对自己的学习需求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外在的信息进行甄选,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和信息,从而完成学习网络的构建。学习的过程主要围绕学生开展,但是学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个人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从生活当中来,到生活当中去的。第三,知识网络的形成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切忌盲目性。知识网络的建构需要参考他人的观点,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修善。第四,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的形成并不是单一的,由于外在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学习者个人的经验和认知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每个人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并不完全一致。

建构式生态课堂主要是围绕课堂的构建活动开展的,通过创立一定的学习情景,将学生带入到课堂环境当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被动式的学习变为主动式的学习,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升教学效果,让教师和学生能够获得双重的提高。建构式生态课堂对于互动式的教学方式特别推崇,这有利于扭转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教师和学生都从中获得成长[2]。

二、建构式生态课堂下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研究

(一)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预习效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预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应该具备的良好技能,预习的内涵非常广泛,不仅包括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还包括学习态度、合理的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培养。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乐趣,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养成科学的预习习惯。

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对学生预习这一活动进行了研究,发现主动预习和学习效果的提升之间存在某种关联性,学生在预习前和预习后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通过科学合理的预习能够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从教师的角度来讲,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对预习的效果进行检查,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从而使得课堂教学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使之与学生的学习状况相符合。教育部也对学生发挥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给予了高度重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主动学习的过程就是主动发现、主动探究,发现和探究的主体都是学生自己,而不是教师,教师应尽量避免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该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和交流,带着学习的心态进行预习,自己搜集资料,将资料进行整理,主动进行分析和思考,最后形成自己的结论,这时教师才可以将结论告诉学生,但是不应将标准答案作为唯一的答案,应鼓励学生有不同看法,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

(二)考察学生能力,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质存在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帮助学生改善预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时候,教师制定的预习要求共有四个,(1)通读课文,结合鲁迅生活时代背景理解课文;(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鲁迅的平生,体会人物形象特点;(3)找到文章的重难点句子,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并与全文的感情基调和主旨结合起来理解;(4)试着自己写一段类似的文章。对于成绩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全部完成,对于成绩一般、自主学习能力不突出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只完成前两个。如果学生自主进行预习,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教师应及时发现并给予肯定,让学生感受到预习的乐趣,从而在今后的预习和学习中能够更有动力。因材施教需要对每个学生的状况进行了解和掌握,才能对症下药,但是有些教师只注重形式不注重本质,导致学生的预习没有实际效果,不仅不能培养良好的预习方法,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预习体系,甚至连课文内容也没有好好把握,这就导致预习没有实际意义。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让学生形成自己的预习方法和预习体系就显得十分迫切,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保证预习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实施。对于落后学生表现出的进步,教师要及时表扬,对于优秀学生应鼓励他们进行创新,在把握课文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同时应允许学生有失败,并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3]。

(三)师生互动,共同构建课堂

师生互动要求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力量,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相互交流,共同完成预习环节,师生站在平等的角度进行合作探究。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预习,通过预习发展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在听课过程中重点听自己的疑难之处,可以使听课更有效率,同时对于新知识的掌握也较为快速,知识网络的构建也更加完善。在听课过程中,老师讲到自己有疑难的地方,应认真听取,如果还存在疑问,应主动、及时地向老师提问,解答疑问。预习的过程就是对课堂内容进行熟悉的过程,通过预习可以对一般的问题进行掌握,同时提高自己的质疑能力,预习过程中可能要收集相关资料来帮助学习和理解,这也是一个信息筛选的过程,能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断除学生的依赖心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应对自主预习的重要性给予重视,认识到预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找到一套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自我反思,并将学习的情况反馈给教师,以便于教师能够进行修正和改善。反馈和修正的教学模式也应用于预习活动,教师要对教学实际进行总结,逐渐形成固定的教学风格。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把握,要对学生的预习策略进行指导和纠正,努力使学生养成科学的预习习惯,促使学生为了提升学习效果而预习,而不是为了应付老师而预习,在预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结语: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其课堂预习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的成长,课堂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教师要重视课前预习,制定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学习效果,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帮助学生实现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林芊芊.小学语文中高段学生利用互联网预习有效性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26):158-159.

[2]王海力.拓展预习空间,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5(27):141.

[3]殷朝珍.农村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有效预习策略和方法[J].学周刊,2016(3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