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西平县人民医院眼科河南驻马店463900)
【摘要】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4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72例(80眼)青光眼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每组各40眼。对照组实施传统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治疗组则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手术完成后,对患者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随访,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视力、眼压情况,统计两组患者的滤过泡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治疗三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视力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然而,治疗组患者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三个月治疗组Ⅲ期、Ⅳ期型等非功能性滤过泡的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2.50%(P<0.05);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针对青光眼患者,对其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疗效确切,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
【关键词】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青光眼;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7-0157-02
青光眼是导致我国人们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属于眼科中的一种常见性疾病。此类疾病的病情往往呈现不可逆性的发展,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不良影响。早期临床上对青光眼患者一般采取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以及激光治疗的方案[1]。但几年来,外科手术治疗方案逐渐取代另外两种方案,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因具有对患者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浅前房控制效果显著等特征而成为外科手术中治疗青光眼的首选方案。我院对部分青光眼患者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以观察术后患者的视力、眼压等恢复情况,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4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72例(80眼)青光眼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48例(52眼),女24例(28眼);年龄为42~65岁,平均年龄为(52.14±2.35)岁;青光眼类型为:44眼为原发闭角型青光眼、36眼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术前视力为0.2~1.0米,术前眼压为(28.46±3.30)mmHg。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分别为34例(40眼)和38例(40眼)。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青光眼类型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高的可比性。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选取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跟浓度为0.75%的布比卡因对球周进行麻痹。手术全程均需在显微镜下完成。基于此,治疗组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在距离患者角膜上缘大概1mm位置,透明角膜板层处仔细缝上悬吊线,并动作轻柔的对眼球进行向下牵引。若患者巩膜内有出血症状则采取灼烧止血法进行止血。手术完成之后将巩膜间与结膜间的撕裂霉素C棉片取走,再选用缓冲液对角膜瓣进行冲洗。实施虹膜周切手术。将缝结口进行缝线之后,经切口注入缓冲液并恢复前房[2]。时时监测术后前房深度以及滤过泡的形态等。完成之后向患者注入2mg地塞米松联合2万U庆大霉素以防止发生感染,再于表层涂抹上典必殊之后将术侧包扎好。对照组则实施传统切除术进行治疗。术中的麻醉以及抗感染治疗方式同治疗组。
1.3观察指标
手术完成后,对患者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随访,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视力、眼压情况,统计两组患者的滤过泡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处理,用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对比
手术完成后,对患者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随访发现,两组患者的视力恢复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对比[n(%)]
2.2两组患者术后滤过泡发生率情况对比
术后一个月,患者的过滤泡出现明显隆起以及弥散;术后三个月治疗组Ⅲ期、Ⅳ期型等非功能性滤过泡的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2.50%(P<0.05)。
2.4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对比
术后,治疗组患者中,出现浅前房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0%;对照组患者中,出现浅前房2例,但经过重新调整缝线、散瞳以及抗炎等针对性治疗之后均于出院前完成恢复;出现脉络膜脱离1例,但经治疗后也被成功治愈,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50%,两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青光眼患者临床上出现眼压升高是其典型体征。眼压升高会致使青光眼患者出现一系列继发性视神经损伤[3]。所以,降低眼压是治疗青光眼的首要任务。一般临床上,开展滤过性手术治疗,能够显著降低青光眼患者的眼压,让患者逐渐恢复到正常的视力,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此种方式术后滤过泡极易形成瘢痕,进而严重阻塞滤过口并发生狭窄,最终导致出现浅前房等并发症,严重影响到患者的预后。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主要是指在传统切除术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巩膜瓣缝线拆线以及丝裂霉素C等,能够对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起到高效、安全的进行控制。其中,丝裂霉素属于一种抗代谢的药物,能够对成纤维细胞起到较强的抑制作用,进而显著减少滤过泡瘢痕的发生。手术过程通过调整巩膜瓣缝线,能够显著提高手术的成功率[4]。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巩膜进行缝合主要实施活结形式,即可将缝合线进行拆除,能够明显增加外引流量,并将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如果术后患者的滤过泡形成较差,则可将1~2根线进行拆除,以对手术过程中因房水滤过过度而造成的术后滤过不足等症状进行缓解[5]。
综上所述,针对青光眼患者,对其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疗效确切,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勇娜,贺淼.复合术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1):10-11.
[2]刘爱武.116例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4(23):57-58.
[3]于凌艳.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2):96-97.
[4]曾惠红,梁堂钰.用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7):251-252.
[5]张丽萍,王芳.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11,32(11):1455-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