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萍方萌李静静李红军(湖北省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441200)
【摘要】目的探讨引入心理支持及人性化护理在门诊妇科手术工作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提升护理服务品质。方法对2011年10月~2012年1月56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进行分析。结果实施人性化护理明显改善患者心理状态(P<0.05),降低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二次手术率(P<0.05)。患者对医疗质量评价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通过有效心理支持和人性化护理护理对改善门诊妇科手术妇女心理状况有着积极的影响,提高了患者对医疗质量的评价,有利于的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和患者度过手术期。
【关键词】门诊妇科手术心理支持人性化护理运用与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568例门诊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84例,有严重疾病及精神病史患者除外。
1.2方法对照组采用护理学基础教科书教授的门诊手术护理方法[1],本文称为传统门诊护理法。观察组采用积极心理干预-人性化综合护理,本文称为综合护理法。入室前了解相关病史资料、患者的基本情况、各项化验检查及相关检查结果等情况。护士和外科医生一起评估手术风险,需要麻醉的病人则请麻醉师也参加;了解术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及麻醉和手术中的重点关注点。向患者介绍手术方式和麻醉相关知识,耐心回答患者及家属提问,主动介绍自己接近患者,通过细心观察,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并根据患者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认知行为的心理治疗,如向患者讲解,心慌、呼吸加快和颤抖等生理反应多是由紧张引起的,这种紧张的积累会造成心理和生理的恶性循环,影响诊疗效果,同时,告知患者一些自我放松的小技巧,例如,当不舒服时深呼吸,当感到无法控制局面或者有什么事情时,可以举手告诉医生。这样,可以减少患者内心恐惧,形成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医患关系。解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向患者说明术前及进入手术室所需要注意的事项。使患者和家属能够接受并明白手术中的有利条件等,使其深感医护人员对其病情十分了解;帮助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产生亲切感和责任感;使患者和家属了解患者将在手术室得到细心周到的照顾,能够放心。保证手术室垫物及支撑物要柔软舒适。患者进入手术室前,运用心理分析暴露法,在进行治疗前,应告诉患者治疗的程序并让患者闭上眼睛假想治疗的过程,使患者有心理准备。护理人员要微笑,以亲切的眼神,关怀的语言与其交流,需要建立静脉通道的时候,要向患者解释其目的和重要性,操作力争一针见血尽量减轻病人的痛苦。需要暴露隐私时,要严肃而耐心的和病人解释,以赢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同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暴露时间。手术结束后,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将病人安全的送回观察室。术后访视患者,手术后待未行麻醉患者平静、行麻醉患者意识清醒后对围手术期护理的评分,进行总结。
1.3记录年龄,体重,手术种类数量,手术前和手术后心理状态,麻醉结束后的并发症发生的情况,记录包括一周后随访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二次手术率,术后医疗质量评价。
1.4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综合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手术种类数量,未见差异(P>0.05)。(表1)
3讨论
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是护理事业发展的根源;自从南丁格尔创立了护理学使护理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以来,护理模式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功能制护理—责任制护理—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的发展模式。在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中,护理关注的重点是疾病;功能制护理则以完成各项医嘱和常规的基础护理为主,注重发挥护理的职能;责任制护理以病人为中心,其特点是一个护士自始至终负责几个患者并按护理程序和方法进行全面的护理,注重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及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护理理念;现阶段的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是基于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人(健康人、亚健康人以及患者)的全面、整体的关怀和照顾[2]。人们患病后,心理方面会产生焦虑、恐惧、孤独等心理问题[3]。门诊妇科手术特点是医护人员和患者接触的时间很短,手术种类多,患者多年轻,在陌生的环境下多情绪紧张,害怕,受心理因素的影响明显。门诊妇科手术的心理干预-人性化综合护理,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短时间内更容易获得患者的信任,能使患者更多的了解治疗的过程,做好进行治疗的心理准备,及时的健康辅导和心理辅导,减少了患者对疾病的担忧给予患者更多的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且耐受性加强。和传统门诊护理法组比较综合护理法组提高了治疗的疗效和患者对医疗质量评价。
4结论
心理干预-人性化综合护理提高了门诊妇科手术室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对医疗质量的评价,有利于患者度过手术期。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w].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李遵清,李传平,岳淑英,等。人性化护理管理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护理学杂志,2006,21(1):12-13.
[3]戴晓阳.护理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