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勇张莉(察布查尔县人民医院新疆察布查尔835300)
【中图分类号】R65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3-0255-01
【摘要】目的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居各种急腹症发病的首位,可发病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因易与急性胃肠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右侧输尿管结石及妇科宫外孕破裂、急性附件炎等疾病相混淆而误诊,延误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而导致阑尾化脓穿孔并弥漫性腹膜炎,如果处理不当,其术后并发症如腹腔脓肿,切口感染的机会将明显增加,出现切口感染势必加重病人的身体及精神痛苦和经济负担,同时也给治疗增加一定的难度.如何预防切口感染,是普外科医师值得重视的问题.笔者对2007年6月至2012年2月68例急性阑尾炎穿孔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切口感染,收到良好效果,现将对68例患者在术中,术后预防切口感染的体会总结如下。
【关键词】阑尾炎穿孔切口感染预防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68例,男性36例,占52.94%,女性32例,占47.06%,年龄16岁-72岁,平均36岁,发病就诊时间8-96小时,均存在典型的临床表现。
1.2临床诊断标准诊断依据为:急性腹痛,起于上腹或脐周,转移至阑尾所在部位呈持续性痛,也可始于右下腹部,伴恶心、呕吐、低热;右下腹有固定的压痛点,可伴腹肌紧张及反跳痛,后位阑尾炎时腰大肌征阳性,盆腔位阑尾炎时闭孔肌试验阳性,直肠指检于直肠右前侧有压痛,阑尾坏疽或穿孔时有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体征;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加。本组68例化脓坏疽性阑尾炎伴阑尾穿孔均符合诊断标准。借助B超检查,排除其它腹部疾患。
1.3治疗及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在手术前,术后使用有效抗生素。手术切口定位均根据临床表现取麦氏切口,或右下腹经腹直肌切口。术中做好切口的保护,手术切开腹膜前,若此病人可疑阑尾化脓穿孔,可先用灭菌消毒布巾保护切口皮肤,预防切开腹膜后脓液渗出污染切口。估计腹腔内脓液较多时,首先在小切口下吸引器吸除脓液,剪开腹膜后,先用纱布块放入腹腔,以沾净未吸除的脓液,取出的纱布块应另放置一弯盘中(以备术后清点),不要放置于手术台上,以免污染手术器械。然后常规将腹膜外翻固定于皮肤保护巾上,使切口腹膜化,吸出脓液,常规冲洗腹腔至吸出为无色液体,冲洗液为甲硝唑,生理盐水。若阑尾黏连严重,无法用器械提出时,用手分离切除后必须重新更换灭菌消毒手套。术后关腹前在腹腔髂窝处留置引流管,逐层用生理盐水和甲硝唑冲洗切口,术后一般48小时拔除引流管。术后继续支持疗法,包括静脉输液,止痛镇静及抗感染治疗等。
2结果
化脓坏疽性阑尾炎并阑尾穿孔术后切口经预防感染处理后,其中一期伤口愈合57例,占83.82%,11例行二期缝合,占16.18%。以上病例住院天数为7~15天,平均住院天数为9.1天。
3讨论
预防阑尾穿孔手术切口感染的措施
3.1思想上充分重视。反对“抢时间”、“过于贪小切口”,从而过度粗暴牵拉和损伤周围组织,同时不能将阑尾手术视为“简单或低级手术”,应严格依照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严谨的手术计划并实施。
3.2手术切口的处理。切开腹壁不可做任何潜行分离,以免术程中脓性分泌物潜流,污染,贮留于人工形成的腔隙中。皮下出血点避免大块结扎,在严密止血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线结异物存留。常规用消毒布巾保护切口皮肤,将腹膜外翻固定于皮肤保护巾上,使切口腹膜化,吸除脓液。
3.3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不仅可以有效控制阑尾炎和腹膜炎,还可以预防手术切口的感染,阑尾炎的感染菌大多是肠道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所以抗生素必须针对性的在术前30分钟及术后,使用广谱头孢二代类及甲硝唑等药物。
3.4腹腔冲洗。虽然在阑尾炎穿孔引起腹膜炎时,进行腹腔冲洗还有争议,但脓液积聚较多时进行局部腹腔冲洗应该是利大于弊,因为进行腹腔冲洗可以使腹腔内的坏死组织碎片,脓液等清除,减少细菌继续感染,生理盐水和甲硝唑还可使腹腔内的脏器粘连减轻。
3.5腹腔引流。通过正确的腹腔引流可以达到消除积液,积血坏死组织和异物,消除死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腹腔引流的适应症是,阑尾残端处理不满意,有明显的脓腔者,腹膜炎行腹腔冲洗者,一般在48小时左右拔除引流管。
3.6术后伤口的处理。当怀疑术后可能发生切口感染时,要勤观察,多换药。若发现切口有感染趋向时,可尽早给予红外线或微波理疗,常能使炎症消散,避免形成脓液,影响切口愈合。
结论:谨记无菌操作原则,严格执行各项操作,减少创伤和手术时间,合理应用抗生素,彻底清理腹腔进行腹腔冲洗,加强切口保护与冲洗,彻底止血,消灭死腔,可以有效的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对于切口感染患者,在治疗中剪去缝线,扩大切口,排出脓液,清除病灶,充分引流。在基础治疗的同时,选用广谱抗菌素和抗厌氧菌的药物进行继续治疗,达到二期愈合标准。
参考文献
[1]湖南省卫生厅编印.常见疾病诊断依据与疗效判断标准,1999,186-187.
[2]扬全镰,崔自介.普通外科诊疗术后并发症及处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24.
[3]刘戈,耿小平.当代外科诊断与治疗,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