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阅读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1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阅读能力

李贵民

李贵民(大名县营镇乡小学河北大名056900)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笔者以为优化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紧扣教材,把握特点,指导方法,强化训练。

1.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结合教学的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2.在读中结合看图训练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小猫钓鱼》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插图中介绍了小猫是怎样钓鱼的?最后有没有钓到鱼?由于学生在幼儿园时早就听到过这个故事,况且课文的插图就是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小猫钓鱼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同时又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3.创设阅读环境,激发学生喜爱阅读

营造阅读氛围;首先,在墙壁上悬挂一些名人读书成长的挂图、诗词、名言等,让孩子蕴育在浓浓的书香中。其次,我不仅发动学生向班级捐献图书,还定期向学校图书馆借阅一定量的图书,利用节日建议家长带孩子买书,建议家长买书给孩子当生日礼物……把班级的四个角落都设置成图书角,教室墙壁上也挂满了各种课外书、报刊,让学生在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拿到自己喜欢的书,找到自己需要的一切。

激发博览群书的兴趣;学生的个性不同,年龄不同,也就各有偏好,低年级学生都特爱看童话故事,而猜谜、科技、名人传奇、歇后语、寓言等之类的书却极少问津。鲁迅曾说过,读书正如蜜蜂采蜜,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因此,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尽所能激起学生阅读多种书籍的兴趣。

拓宽阅读空间,激发阅读兴趣。教完书上的一些课文外,可介绍学生阅读相应的课外书。如:学完古诗后,推荐学生选读《唐诗三百首》,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可读《安徒生童话》……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读小学生版的"四大名著",读儿童报刊及科普读物。帮助学生随课文选择一些文学性、趣味性强的课外儿童诗、歌、谣、趣味故事、优秀作文等,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

巧设阅读契机,激发阅读兴趣。我精心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有一种看书的需要。如大部分学生都乐于猜谜,却又没有较系统的猜谜知识,这时,我教学生猜谜的一些方法,告诉孩子老师是从哪一本谜语书中学到的,自然地把谜语书推荐给学生。最后提出两周后将继续开展猜谜,并将要推选出几名"猜谜大王",孩子果真顺着老师设的梯子争相抢看谜语书,偶尔还会自己出几个较简单的谜面。如《坐井观天》的结尾,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吧!”教到结尾时,我问:“青蛙后来会不会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呢?这一提问激起了学生想象的浪花。他们经过讨论,个个争着发言。有的说:“青蛙对小鸟说:‘去,我才不信呢!’”有的说:“青蛙听了小鸟的话,想看一看到底谁说得对,就用力一跳,跳出井口一看,惊奇地说:‘啊!天空真的是无边无际,大得很呢!’”同学们想象得多么合理,多么好啊!合理而丰富的想象,既加深了课文的理解,又把作者蕴藏在作品里的意义形象地再现出来,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四、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能摸不到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思维的火种。激疑与促思是孪生兄弟。“思”以“疑”为起点,有“疑”才有“思”,无“思”就不能释“疑”才有“思”,无“思”就不能释“疑”。激疑促思是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一种方法,体现了“教”与“学”的关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是引导。如从横向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广泛联想,认识此事物与彼事物的联系,从纵向引导学生溯古探今,思前想后,由表及里,从浅入深,寻根究底;从逆向引导学生从事物的反面另辟蹊境等等,促使学生思维从多方面发散。其次是分析比较,辩别异同。阅读教学中从横向、纵向比较中激疑,让学生辩别异同,有助于开拓学生思路,发掘他们求知的内动力。

4.在读中结合说话训练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的结尾部分时,我就组织学生续编故事,说说小羊到底被狼吃了没有?当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打开,他们就会想象奇特、丰富多彩,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有的说,小羊那么善良温顺,不会被狼吃掉的。狼太坏了是没有好下场的,一定会掉进河里被淹死的。有的说,小羊被他妈妈救走了,有的说,狼被猎人打死了。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说话中很有思想,认为好人有好报,恶人没好下场。读书、说话、情感陶冶三结合,真可谓“一石三鸟”。如《坐井观天》的结尾,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吧!”教到结尾时,我问:“青蛙后来会不会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呢?这一提问激起了学生想象的浪花。他们经过讨论,个个争着发言。有的说:“青蛙对小鸟说:‘去,我才不信呢!’”有的说:“青蛙听了小鸟的话,想看一看到底谁说得对,就用力一跳,跳出井口一看,惊奇地说:‘啊!天空真的是无边无际,大得很呢!’”同学们想象得多么合理,多么好啊!合理而丰富的想象,既加深了课文的理解,又把作者蕴藏在作品里的意义形象地再现出来,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于开拓学生思路,发掘他们求知的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