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琪(湖北省应城市人民医院急诊科432400)
【中图分类号】R605.9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4-0162-01
【摘要】从心肺复苏的起源到标准化的形成,以及新版指南对心肺复苏的一些改进,半个世纪的心肺复苏技术有了许多发展,但出院存活率仍远远地停滞在人们期望之外。作为从事心肺复苏实践的主力,急诊医学专业的同仁们更应视其为己任,从临床实践到理论努力探讨。
【关键词】心肺复苏发展
心肺复苏(eaI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是对心跳骤停病人采用人工方法建立和恢复循环、呼吸功能同时保护大脑,最终使大脑功能完全恢复的一系列急救措施。现将心肺复苏术发展研究概述如下。
1心肺复苏术的起源
公元前800年,Blisha用口对口通气挽救临死亡的孩子,这被公认是CPR的早期雏形。1958年医生PeterSafar进一步证实和提出口对口的人工呼吸有确、可靠的复苏效果。1960年Kouwenhoven等观察到用力在胸部挤压可以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血液循环,此后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技术的结合,再加上人类电击除颤技术构建了现在心肺复苏技术的基本内容。
2CPR技术的标准化
1966的全美复苏会议。美国心脏病协会(ArtA)于1974年开始并颁布心肺复苏指南,1990年底国际复苏联盟和AlIA在召开了第一次世界性的国际复苏会议,制定了第一个国际心肺复苏和急诊心血管监护指南,2005年AHA初重新修订了CPR和ECC的推荐方案,目的是使指南更广泛地用于全球范围,并求得学术上的共识。《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步强调了早期高质量的CPR,以提高心跳骤停病人的生存率。
3新版指南对心肺复苏的主要改进
3.1简化了人工呼吸程序所有人工呼吸(例如口对口、口对面罩……),吹气时间均>1s,吹气量充足,吹气时可见胸部抬高。
3.2心肺复苏(CPR)的胸部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次数一般都采用30:2之比。只有在专业施救者对青春期前儿童进行双人CPR时,其次数之比才为15:2。
3.3强调了胸部按压的力度和频率要求在用力的基础上进行快速按压,频率保持在100次/min。
3.4建议急救医疗机构(EMS)人员对无目击者的院外心脏骤停(SCA),或者接报后抵达现场的时间超过4~5min,在电除颤前考虑先行5组(大约2min)CPR1组CPR包括30次胸部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
3.5对于室颤性SCA,推荐1次电击(旧版指南推荐连续3次电击)之后立即接以5组心肺复苏,其间不应有任何耽搁电击之后不要立即检查循环体征(例如心律和脉搏),检查应在5组CPR之后进行。
总之,半个世纪的医学实践与理论探讨取得了不少令人鼓舞的成就,但人类心肺复苏的出院存活率仍远远地停滞在人们期望之外。作为从事心肺复苏实践的主力,急诊医学专业的同仁们更应视其为己任,从临床实践到理论努力探讨。由于各类临床试验组时常做出相反的结论,常让人感叹于无所适从时,应该承认科学的认识是有局限和阶段性的。它也时刻提醒我们在医学迅速发展的时代必须辨证思维,勤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