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曾新华(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贵州铜仁554300)
摘要:加班已成为当下高职院校的常见工作状态。本文拟从文化视觉来量度加班对高职院校文化管理建设的正能量导向作用,重新思考加班制度以及加班文化对高职院校发展的负能量影响,从加班文化的形成原因到加班文化的突出表现来寻求认识加班对高职院校管理体制以及前景发展的负能量作用。
关键词:加班文化管理体制建设
所谓加班,根据《劳动法》有关规定,一般指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安排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以外工作。由于加班是员工超出正常工作时间,在原本应该休息的时间内进行的工作,是工作时间在休息时间中的延伸。加班,是在我国各个行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特别在劳务企业和高科技高技能行业中加班现象更为突出,关于加班导致身体健康下降和加班导致的死亡事件日趋增多。高职院校的加班情况更多地表现为主动加班和不计劳酬加班等以精神鼓励为主的加班形式,特别在遇到重大校园活动和学校重大事务时,加班是对教师工作形式普遍要求。
一、高职院校加班的突出表现形式
加班是一种工作状态,是在正常工作之外延长加班时间所带来的工作。高职院校的加班,是一种以自主加班和乐观加班为精神鼓励,以不计劳酬而形成的工作形态。长时间加班和普遍加班在校园内易形成一种精神风貌,其外在表现为工作状态的紧张有序、努力拼搏等;内在又因为零计酬劳动使教职工身心俱疲,导致工作质量降低。
1.迎接某项学校重大事项的即时无偿加班。由于加班人员在短时间内工作可以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工作成果,在许多重大事项即将到期的情况下,加班就成为一个必要的选择。现阶段高职院校正处于迅猛发展阶段,学校的各种验收都集中到最后完结阶段,迎接各种省级验收、部级验收工作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常规工作,更有甚者升格为学校重中之重的要务。验收评估工作堆积到大限之前,于是抽调学校各部门精英力量,日夜加班准备材料亦成为高职院校的常情。如此,被抽调劳动力要被加班,处于疲惫状态;各部门劳动力被抽调后的剩余劳动力工作任务亦要加重,亦处于疲惫状态。诸多高职院校都有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或思政评估项目,被抽调项目办的教师劳心劳力,未被抽调的教师亦艰苦难行。在疲倦加班的同时,没有在酬劳上有所补给,更造成大范围的教师在工作意识上的减弱,久而久之,工作质量下降,对学校的整个发展亦不利。
2.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常规工作超负荷加班。超负荷工作加班一般体现在各部门能力较强者身上,特别遇到重大事件的时候,需要及时有效地将工作落到实处,正所谓“能者多劳”,能力强大者在事态发展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一方面,由于体制机制的分配不合理会造成某些部门的工作量较大、工作人员较少的情况,也会出现负荷过重的加班情况;处在要职的职能岗位上,也会出现工作超负荷的情况。如此,就会造成一部分工作清闲、一部分人工作忙碌甚至加班的情况。
3.高职院校的固有伪加班。高职院校师资劳动力的配备还处于不完善阶段,一方面大部分存留的老教职员工整体学历学资处于本科水平,一方面新引进的大部分新教职员工处于硕士或者博士研究生水平。老职工有历史的经验和稳固的心态,新职工有创新的意识和工作的激情,新老职工搭配的情况下,出现老职工有些提早下班、有些以工作为借口怠工的现象;新进教职工一方面有工作的动力和耐力,在工作上积极主动,但是时间稍久,同样会出现怠工的状态,在工作没有及时完成的情况下,加班开始形成。这种加班情况被视为伪加班,是在可以避免的情况下出现的虚假加班。
二、高职院校频繁加班的形成因素
1.高等职业院校对加班的认识在意识形态上的滞后。我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里,对事情的自愿与自主态度都占据推崇与鼓励态度,对大众在工作的自愿环节上,特别是免费的延时工作是道德品质优良的表现。所以频繁加班的内在因素首先来源于工作者自身的心甘情愿,工作者一方面对频繁加班很是反感,但同时又会在被加班的环境下得到某种认同感和认知感而满足。
2.高职院校创新超前发展带来的重负荷加班。职业院校的扩大与强壮与本科院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很大程度上有所不同。特别是地区职业院校,它的立足点首先在于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为地方培养人才的宗旨上。其建设和发展中所要面对的困难一方面来源于与当地政府和产业单位的对接是否完善,另一方面则来源于与其他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竞争。自身发展和竞争发展双方面造成了工作量的增加,从而造成了加班的校园内部因素。
3.高等职业院校所处的教育体制规章下的不完善造成的外部加班因素。高职院校要发展要创新,则必须在大的政策和教育环境下生存,所直接面临的则是各级部门的验收检查工作。验收检查工作从正面来看是推动学校的发展,实则是学校用一大堆虚拟的数字和失实的文字来应付检查工作。而些工作却正充斥着正当的学校实际工作的发展。
三、加班对高职院校发展的文化负能量影响
高职院校加班情况一方面存在于旧的高职院校的社会规范中,并被认为是正常的和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在新的社会规范出现了之前,新旧交替的紊乱局面在校园发展和管理体制中出现更多问题。加班一方面能在短时间内解决眼前棘手的事情,但长时间的加班在对整个学校精神面貌、工作热情以及发展前景上都有着更长久、更弊端的影响。
首先,学校教职工在频繁加班的情况下,对工作压抑着一定程度上的抵制情绪,持久下去,会呈现出一种疲惫的精神状态。问题的产生往往是某种因素堆积到一定程度,进而发生量变到质变的裂变。工作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两个社会生存方式,是维系社会正常发展的两个平衡量子。工作和生活两方面都需要平衡,如果工作时间压过了生活时间,那么生活就会失衡,进而造成学校失衡状态,负能量就会蔓延。譬如富士康频繁的跳楼事件以及其他工作过渡的伤亡事件等正是由此而生。而如果教师的工作时间普遍太短,闲置事间过多,学校同样容易出现动荡,同样会造成职业院校的失衡发展,进而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再者,职业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主要是在一系列加班的进程中发展下来,那么学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扩大之后就必然会面临一段时间的萧条时期。加班暴露的不仅是学校的管理问题,更是对教职工个人生活的侵犯。如果所有的教职工必须通过加班才能完成工作,这说明学校在任务分配中存在相当的不合理,在人力资源规划上存在巨大的问题。而职工在加班文化的侵蚀下,渐渐失去了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渐渐失去了身体的健康,其后果是学校和教师的双输。
我国职业教育目前正处在社会快速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失范”是非常明显的,具体表现为旧的社会规范快速失去作用,新的社会规范又还没来得及建立起来或尚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因而出现了规范真空或规范混乱的情形。由于学校的快速发展,加班所带来的负影响从长远来看与其产生的正能量相比,其负面影响更大。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同样是培养人才、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在校园文化培养方面同样有着重要含义。良好的校园文化一方面引领着学校积极乐观长效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教师和学生传递着一种精神文化的诉求,进而为学校的发展打上了“润滑剂”。
长期的加班是一种病态的工作状态,人既是一个自然生命体,也是一个社会存在;人的生存与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加班摧残着正能量文化在校园里的培养,特别制约着文化管理的正常运转,在文化管理则充分发挥了文化覆盖人的心理、生理、人的现状与历史的作用,把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全面地展现出来。特别是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和革新中,正能量文化的形成和积极成效的文化管理模式影响着发展的效能棒,所以规范体制机制、协调工作成效,以工作为工作,减少不必要的加班,将加班负影响降到最低,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精神,是为正能量。
参考文献
[1]梁平李燕解析现代企业加班文化的成因与对策[J].经济论坛,2007年7月。
[2]赵小丽德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及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七期。
[3]韦华伟如何让“加班文化”上升为“加班精神”[J].印刷经历人,200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