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2-12
/ 2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分析

周明雅

周明雅(江苏省常熟市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以其规模较小,生产经营灵活并富有弹性等特点,在整个市场竞争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当前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经营状况堪忧,面临生存危机。本文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提出了改善中小企业生存环境的建议,从而促进中小企业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生存环境

0引言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金融危机仍在蔓延,许多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常熟市的中小企业也面临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有必要从地方政府出发结合当地中小企业的特点研究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为促进中小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中小企业的地位与贡献

1.1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截至2007年6月底,中国中小企业数已达到4200多万户,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实现的税收和进出口额在全国所有企业中所占的比重分别达到60%、53%、68%。除此以外,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和腾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2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方面具有大企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国工业企业中85%以上的职工就业于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的小企业已成为吸纳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再就业的主要渠道。在当前情况下,中小企业仍将是我国增加就业机会、安置城乡劳动力就业的基本场所和主要渠道。

1.3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中流砥柱中小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为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其创新成果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相当份额,而且水平和影响也不亚于大企业,它们创造了许多被认为现代最重要的工业创新成果。

1.4中小企业能增强一国经济的稳定性中小企业之所以被人们重新评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们在严重经济危机及其之后的长期滞后中显示出了异常的活跃,显示出了相当强的抗打击能力。

2江苏省常熟市中小企业的现状

在常熟市,经济发展的结构除了少量的国有经济、外资经济外,主要是民营经济。而民营经济在规模状况方面的主要微观构成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主要是工业企业。在产业结构中,纺织业及纺织服装制造业是常熟的支柱产业,在工业总量中的比重一直在35%左右。

从总量来看,2006年,常熟市中小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利润总额分别占全市工业的73.9%、72.1%、60.3%和54.4%,从这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常熟市中小企业的主导地位已不可动摇,也是实现“十一五”宏伟目标的生力军。

3当前金融危机对江苏省常熟市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

3.1出口明显萎缩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我国外部市场萎缩,出口销售放缓,企业订单尤其是外贸订单明显下降。2009年1-5月份常熟市进出口总额37.99亿美元,同比下降19.4%,其中出口26.16亿美元,同比下降14.9%。

3.2经营成本上升2009年1-6月份,常熟市中小企业成本费用(主营业务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1016.23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97.2%,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3.2%,比上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

此外,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规范工资和社保医保标准,骤然加大了企业的义务和责任,导致企业用工成本上升。

3.3资金周转困难中小企业本来就融资难,目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场需求锐减,企业订单减少,产成品积压和货款回收更加困难,企业资金链更加趋紧。2008年1-10月,常熟市人民币贷款净增67.9亿元,10月份出现负增长,比9月减少10.9亿元。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余额为15.75亿元,比年初减少1.4亿元,占短期贷款的比重只有3.9%。目前,常熟市存贷比只有64.3%,仍居苏州五县市末位,比苏州平均水平差了10个百分点。

3.4增长势头减弱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常熟市中小企业的发展势头明显减弱。2008年,常熟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918.27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增速比上年回落10.9个百分点。其中中小企业实现产值2314.53亿元,增长15.0%,增速比上年回落11.8个百分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9.3%。

4改善江苏省常熟市中小企业生存环境的建议

4.1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政策体系

4.1.1实施有效的财政政策①财政对重点扶持对象需要作明确的定位,根据常熟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财政投资政策和补贴政策。明确财政支持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对常熟市而言,就是要重抓三大板块:沿江开发区、东南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每年确保一定的基础设施投资,不断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重抓常熟市确定的“333”重点工程,以及重点技改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重大项目;重抓每年确定的新增长点项目的管理和扶持,加强财务监控,及时落实相应的财政奖励资金,及时帮助协调解决问题,促进项目按期达产达效。②同时,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由多部门每年综合对有市场、利税含量高、管理基础好的重点扶持的产品和财源建设项目,给予财政支持,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政策和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这些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重点项目。加大鼓励中小企业的设备投资和技术改造的力度,保证有关贷款贴息等财政优惠政策的落实。鼓励企业上市,要指导帮扶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做好上市培训,对成功上市的企业给予相应财政奖励,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4.1.2引导产业调整的政策①突出主导产业从常熟2006年行业占比来看,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纺织服装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而且除纺织服装业外,其余四个行业今年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对GDP的贡献也日益增大。从产业关联度、增长率等相关指标来看,常熟应明确将上述四个行业作为主导行业加以扶持,鼓励行业内进行企业兼并整合,推动这些行业的整体化和有序化,以合作型竞争为指导原则,出台相关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等加以引导。②推进产业集聚逐步培育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发挥集聚效应。制定全市性的产业发展规划,避免发生各镇之间出现产业发展雷同现象。做好常熟经济开发区和东南开发区两个重点开发区的产业规划,充分运用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对知识和基础设施的共享,使两个开发区成为常熟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扶持现有特色产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帮助基地企业实现资源互惠共享。包括玻璃模具基地、氟化工产品基地、羽绒服特色产业基地、无纺基地、货架基地和经编基地,这些基地目前都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区域文化特色。同时,积极调整完善“工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奖励基金”,考虑和明确对特色产业基地服务平台建设的奖励标准,发挥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

4.2优化创新环境,构筑服务平台

4.2.1推动技术创新政府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应逐步制定专门的法律和规划,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创造必要条件。积极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同时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信息、培训等服务。以产学研项目为平台,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是重要途径之一。政府部门应积极运作,建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系的桥梁,鼓励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加大对产学科研项目的投入,通过产学研联合,嫁接先进适用技术,使企业与科研院所联结成利益共同体,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增加对技术改造的扶持力度,完善科技创新的投入机制,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技改投入的力度,扩大规模,缩短周期,以尽快形成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导私营企业大力引进境外设备提升自有技术的档次,通过设备和技术的创新来带动和培育一批运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行企业,掌握关键资源和核心技术,形成核心竞争力。同时,要加强对导入期产品和成长型企业的帮扶力度,激励科技创新,以产品的“新颖、独占、差异”和“专、精、特、优”抢占市场制高点。

4.2.1健全服务体系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构建服务中小企业的有效载体,是常熟市政府部门转变职能、创新服务的关键举措,要以建立“三个中心”为切入点,构筑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促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①建立“中小企业管理中心”。为常熟市中小企业提供国家政策法规、产业发展方向、行业发展规划、科技创新成果、招商引资动态、岗位技能培训等综合性服务,使之成为联系沟通中小企业的重要窗口。②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名牌名品争创等,提供一条龙、全方位优质服务,对上多争取,对下多服务,对外多宣传,横向多协调,凝聚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工作合力。③建立“中小企业信息交流中心”。以现有“中小企业服务网”为依托,为常熟市中小企业发布创业信息,构建交流平台,加强与园区、乡镇、重点企业相关网站的“友情链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中小企业网”成为展示常熟中小企业发展最新动态的“形象窗口”。

4.3优化融资环境,创新金融服务

4.3.1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按照江苏省、苏州市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指导性意见,立足常熟实际,可以建立“常熟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作为常熟市市委、市政府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政府基金”。

4.3.2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在现有融资担保公司的基础上,加快融资担保机构的建设步伐。同时积极支持中小企业投资组建融资担保公司,引导融资担保机构建立与金融单位诚信守约、互动促进的良好合作关系,扩大担保业务,规避金融风险。再次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规范融资担保机构市场运作的指导性意见,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推动常熟市融资担保机构的有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常熟统计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

ww.cstjj.gov.cn/Content/lst_communique.asp.

[2]常熟统计局,2008年统计分析[EB/OL]http://www.cstjj.gov.cn/Content/lst_analyse.asp

[3]林汉川.《中小企业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