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那普利与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依那普利与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观察

施展叶椿香

施展叶椿香(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心血管内科355000)

【摘要】目的观察依那普利、硝苯地平缓释片单用及联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确诊原发性高血压病人90例为研究对象,男性60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53.28±10.20)岁。经知情同意、排除禁忌症,随机分为依那普利单药组(A组)、硝苯地平缓释片单药组(B组)、依那普利硝苯地平缓释片联用组(C组)各30人,三组年龄、性别、体重、吸烟、饮酒、高血压病程、基础疾病构成等基线具有可比性。经两周基础药物治疗后,A组给予依那普利5~20mg,qd;B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10~20mg,bid;C组给予依那普利5~10mg,qd,硝苯地平缓释片10~20mg,bid,总疗程8周。以坐位舒张压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治疗前后全面体检,做胸部X线、心电图、化验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脂血糖等,观察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末,A组:显效14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86.7%;B组:显效13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为86.7%。C组:显效19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93.3%。血压下降值:治疗4周末A、B、C三组分别为(7.1±6.6)mmHg、(7.2±6.3)mmHg、(11.6±6.1)mmHg;治疗8周末A、B、C三组血压下降值分别是(14.0±12.9)mmHg、(13.9±13.1)mmHg、(18.2±12.2)mmHg;临床疗效及血压下降值,A、B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与C组比较均有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中未见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依那普利联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明显优于依那普利及硝苯地平缓释片单药治疗,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依那普利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用药原发性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8-0036-02

高血压是脑卒中、心肌梗死、心、肾功能不全等严重致死致残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大量研究显示,药物降压治疗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控制高血压的疾病进程。大多数高血压需要两种及两种以上降压药联用控制目标血压,单药治疗仅对50%~60%原发性高血压有效,联合用药是高血压治疗的新趋势[1]。本研究旨在观察依那普利、硝苯地平缓释片单用及联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所有入选对象均来自本院2006年6月~2011年6月心内科门诊及住院高血压患者90例,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男性60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53.28±10.20)岁。吸烟26例、饮酒20例、血脂异常32例、糖尿病6例、肥胖12例、高血压家族史41例,病程6个月~30年(平均13±6年)、坐位舒张压90~114(平均96.6±6.1)mmHg。除外各种继发性高血压、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双侧。肾动脉狭窄、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既往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过敏者。经医患沟通,签署知情同意书,按就诊及住院顺序随机分为依那普利单药组(A组)、硝苯地平缓释片单药组(B组)、依那普利硝苯地平缓释片联用组(C组)各30人,三组年龄、性别、体重、吸烟、饮酒、病程、基础疾病构成等基线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及观察指标所有入选对象经两周药物基础治疗后,A组给予依那普利5~20mg,qd;B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10~20mg,qd;C组给予依那普利5~10mg,qd,硝苯地平缓释片10~20mg,qd。总疗程8周。(药品提供:马来酸依那普利片批号:H31021938由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硝苯地平缓释片商品名:伲福达,批号:H10910052由青岛黄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治疗4周末舒张压仍≥90mmHg者药物剂量加倍,<90mmHg者维持原剂量。治疗前后进行全面体检,拍胸片、做心电图、血、尿常规及血液生化检查(包括血糖、血脂、肝肾功能、血电解质等),观察血压、心率变化。记录药物不良反应。

1.3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2],以坐位舒张压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mmHg以上;有效:舒张压下降虽未达10mmHg,但已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mmHg;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显著性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有效率比较治疗8周后三组降压疗效对比A组:显效14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86.7%;B组:显效13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为86.7%。C组:显效19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93.3%。A、B两组与C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治疗前后三组有效率比较

注:与A、B比较﹡P<0.05。

2.2血压下降幅度比较治疗前后三组血压变化(见表2),治疗4周末血压下降值A、B、C三组分别为(7.1±6.6)mmHg、(7.2±6.3)mmHg、(11.6±6.1)mmHg;治疗8周末A、B、C三组血压下降值分别是(12.8±6.9)mmHg、(12.9±7.0)mmHg、(14.9±6.8)mmHg;治疗前及治疗4周末、8周末自身比较各组均有显著差异。组间比较A、B两组降压幅度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三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末、8周末血压变化(x±s,mmHg)

注:治疗前后自身比较﹟P<0.05;与A、B组组间比较﹡P<0.05。

2.3安全性及药物不良反应治疗前后三组心率、心电图、血常规及血液生化各指标无明显变化。药物不良反应轻微,主要有头痛、头晕,A组、C组部分患者有刺激性咳嗽,B组有少数病例出现面红,胫前水肿等,均未影响继续治疗。

3、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目前尚无根治方法,治疗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和病残的总危险[3]。实践证明,联合用药较单药治疗更容易实现对血压的控制,联合用药的优点是不同种类的降压药物有不同的降压机制,联合使用可以有协同作用,血压控制率更高,其不良反应可以相互抵消或至少不重叠或相加,联合用药使每种药不需用很大剂量,减少了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使患者的耐受性更好。

依那普利是一种长效ACEI制剂,对ACE的抑制作用比卡托普利强约10倍,作用缓慢持久,血压控制平稳,病人依从性好。降压时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心率和心排血量则无明显改变,肾血管阻力也降低,肾血流量增加,对肾小球滤过率无明显影响。长期应用能逆转左室肥厚,改善大动脉顺应性,对血糖血脂代谢影响很小[4]。钙拮抗剂通过抑制细胞膜钙通道,减少钙离子内流,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小动脉,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而起降压作用。无体位性低血压和代谢紊乱反应,并有抗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和改善心脏供血的作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是二氢吡啶类长效制剂,具有良好的降压作效果,作用起效缓慢,引起反射性心率增快反应也相应减少,降压作用维持时间较长。

长效ACEI依那普利联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可获双重效益,ACEI可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并具有副交感活性,而钙拮抗剂则有扩张外周血管,刺激肾素释放和交感神经兴奋作用,二者合用上述不良作用可互相抵消。ACEI还可改善钙拮抗剂引起的心率增快,胫前及踝部水肿现象。资料显示,ACEI与钙拮抗剂联合用药可以改善高血压合并或并发的心室肥厚、肾脏损害、内皮功能损害及血管粥样病变[5]。二者联合用药具有组织保护作用,对降低血压极为有利。本研究结果表明,依那普利及硝苯地平缓释片单药治疗组治疗8周末总有效率均明显低于联合用药组(86.7%/93.3%,P<0.05);血压下降幅度,治疗4周末A、B、C三组分别为(7.1±6.6)mmHg、(7.2±6.3)mmHg、(11.6±6.1)mmHg,治疗8周末A、B、C三组血压下降值分别是(14.0±12.9)mmHg、(13.9±13.1)mmHg、(18.2±12.2)mmHg;联合用药组(C组)降压幅度显著高于A、B两单药组(P<0.05)。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顺应性好。依那普利与硝苯地平缓释片均为临床上常用降压药,药源丰富,服用方便,价格便宜,二药合用进一步延长降压时间,提高降压效果,减少毒副作用,增加用药安全,是诸多联合用药方案中的的极好组合。

参考文献

[1]樊朝美,闫丽荣,陶永康等.贝那普利/氨氯地平复方制剂与贝那普利单药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1):58.

[2]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心血管药物对策组.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1):5~11.

[3]余振球,赵连友等主编.高血压科疾病诊疗规范(《高血压诊断与治疗手册》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52~360.

[4]陈修,陈维州,曾贵云主编.心血管药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35.

[5]JamersonKA,NwoseO,Jean-LouisL,eta1.Initialangiotensinconveningenzymeinhibitor/calciumchannelblockercombinationtherapyachievessuperiorbloodpressurecontrolcomparedwithcalciumchannelblockermonotherapyinpatientswithstage2hypertension.AmJHypertens,2004,17:49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