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宝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河北保定071000)
【中图分类号】R1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5-0276-01
【关键词】消毒防护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每天都要接触各种污染物品,并根据物品特性的不同而采用相应的消毒灭菌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技术的提高,介入性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污染的几率也在加大,相应地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潜在危害也在增加。因此,消毒供应中心的护士应加强自我防护意识,积极做好职业防护。
1职业危害的常见因素
1.1物理因素
1.1.1粉尘制作各种敷料、棉球以及手术巾的折叠包装,其棉絮纤维、粉尘极易被吸入呼吸道,由于累积作用反复刺激,引发咳嗽、哮喘甚至形成尘肺。
1.1.2高温用于灭菌的高压蒸汽消毒锅,灭菌温度121~134℃,开取锅门取出物品时如操作不慎极易烫伤。
1.1.3噪声消毒供应中心存在各种噪声污染源,长时间在噪声中工作,对人体可造成听觉感觉器官、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损伤。
1.2化学因素
工作中接触的各种消毒剂,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重者中毒致癌。
1.3机械性损伤的危害
消毒供应中心大部分是年老体弱的女性,但担负着全院各种一次性无菌物品及各种敷料以及各种消毒灭菌物品的下收下送工作,工作量较大,且每天要搬运整箱较重的注射器、输液器、敷料等,有时因姿势不当或物体过重,易引起腰扭伤或椎间盘的损伤。器械组和清洗组的工作人员每天要长时间站立工作,其胃下垂、慢性腰腿疾病、下肢静脉曲张、尤其是腰部损伤发病率高于其他人群。
1.4利器伤的危害
消毒供应中心回收的物品中,锐利器械较多,极易误伤自己和他人。已有资料显示,因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伤占80%。而常见的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病毒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最高,且1次即可感染。
1.5职业安全意识缺乏
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个别工作人员文化程度较低,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医学教育,缺乏相关知识,造成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淡漠,不能正确地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及防护措施,导致感染隐患发生。
2加强供应中心环境质量管理,做好各项防护
2.1物理因素的防护
2.1.1粉尘的防护引进一次性小包装的棉球、纱布、棉垫、棉签等灭菌物品,减少因手工操作产生的各种粉尘对人体的损害。对各类手术衣及手术包布的粉尘,要求洗衣房在清洗时加入一定的柔顺剂,以减少粉尘。
2.1.2噪音的防护加强对噪声危害的认识,对新建的工作间应从声学角度考虑采取隔声设备,消毒间宽敞,最好能安装消声设备和设施。另外,应重视个人防护,保护听力,消毒员可戴专用耳塞,合理休息。
2.1.3高温的防护高压蒸汽灭菌器必须由培训合格的消毒员负责,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程序,按规定定期维修,保证各阀门、排气管道处于良好状态,灭菌程序结束后开启锅门时人应站立门后或者门旁,戴能隔热的棉纱手套,以避免皮肤直接接触高温物品,减少烫伤机会。
2.2各种化学消毒剂防范
配制前先穿好工作服,戴好口罩、帽子、手套及防护眼罩;配制消毒剂时,选择宽敞通风的地方,剂量要准确,配制动作要熟练;取用消毒物品时尽量1次完成。
2.3锐器伤防护
工作人员要严格按规范操作程序进行操作,最大程度地避免在回收、分类、消毒、清洗、包装等各个环节中被锐器损伤。回收人员要戴加厚橡胶手套,不徒手装锐利器械。
2.4机械性损伤的防护措施
保持正确的操作姿势,合理用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掌握相关力学原理,注意节力原则,运送工具定期维修上油。对需要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员,要鼓励其经常变换姿势。
2.5定期组织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学习《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与技术规范》等相关内容,提高工作人员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职业危险性和缺乏防护意识的危害性认识,强化其消毒、灭菌和隔离及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定期考核。将回收、清洗器械过程中穿戴防护用品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与科室经济挂钩,使其主动、自觉地执行防护措施和消毒隔离技术操作规程,有效减少职业危险因素,保障职业安全。
3自我防护的重要性
由于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特点,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与病人使用过的医疗用物接触,消毒供应中心回收的各种医疗用物,几乎都带有细菌,如不做好接触防护,就会感染爱滋病、乙型肝炎等。在消毒灭菌工作中,各种消毒因子,如紫外线、臭氧、化学消毒剂等大多对人体有害。如不做好自我防护,可通过皮肤粘膜接触、呼吸吸入挥发性气体、纤维、粉尘以及操作中溅到眼部、面部等途径,使人体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受到损害;长期接触低浓度含氯消毒剂可致皮肤粗糙;皮肤反复接触低浓度甲醛会出现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因此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如不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及掌握避免或减少各种损害因子的侵袭的对策,就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
参考文献
[1]程珊,潘更,罗惠.供应室护士身心健康的潜在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J].护理学杂志,2001,16:36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