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心脏损害机制及MRI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2

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心脏损害机制及MRI研究进展

周柱鲍海华通讯作者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西宁810000)

摘要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Chronicmountainsickness,CMS)通常是指长期生活在2500米以上的高原世居者或移居者,对高原低氧环境逐渐失去习服而导致的临床综合征,CMS患者有显著的红细胞增多,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厚,核磁共振由于其空间分辨率高、无辐射、可重复性好等诸多优势,在CMS患者的心脏改变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由于这种特殊的低压缺氧的环境,高原世居者及移居者的机体会发生一系列器质性甚至功能性的损害,而心脏作为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核磁共振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慢性高原病患者心脏改变的研究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新方法,本文主要目的是探讨慢性高原病心脏的损害机制,并对近年来核磁共振在CMS患者心脏改变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CMS心脏损害机制

高原缺氧刺激机体小血管收缩,肺动脉血管壁增厚,引起肺动脉高压,肺动脉高压使右心室做工增加,长期慢性的刺激最终导致右心室肥大,晚期则导可出现左室肥厚增大、全心衰等[1],文献表明:高原移居者和世居者左右心室舒张功能及顺应性不同程度减低,这是由于低氧环境下线粒体数目增多,而合成ATP的能力减低[2],同时心肌细胞中血红蛋白含量增高,但心肌ATP供应不足,心肌收缩蛋白破坏,心肌挛缩或者断裂。慢性缺氧会对心脏大小、重量产生影响,西藏地区少量尸体解剖资料表明:右心室扩大,显微镜观察发现心肌细胞肿胀,毛细血管密度增加,线粒体增多或体积增大[3]。较多的研究表明:CMS患者不仅右室结构和功能有改变,左室也会发生左室肥大和功能受损[4],可能也与疾病发生和持续时间有关。

2CMS循环系统影像学进展

磁共振是目前评价心功能及心脏疾病的首选非创伤性办法[5]。2010年CMR专家共识进一步肯定了CMR在评价心脏解剖、功能、代谢等方面的重要作用,MRI新技术也在临床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和使用。

反转恢复序列、心脏电影、MRA可观察心脏解剖、室壁节段运动及心功能分析,反转恢复序列在心脏表现为黑血序列,能更好的辨别血管壁及心腔,为准确测量房室结构、大血管管径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MRA可直观了解冠脉形态结构的异常,为临床心梗别人提供了无创冠脉造影方法,但MRA对远端分支的显示欠佳,在精准度上不及冠状动脉造影,还有待进一步开放和提高。心脏电影除了可以反映室壁运动,准确捕捉舒张末期,还可提供瓣膜形态、开闭状态方面的信息,了解有无瓣膜变性、脱垂、反流。孟莉[6]等研究发现高心病主要表现为右心室及室间隔的增厚,部分患者有肺动脉高压,部分严重累及左室,晚期则并出现右心功能衰竭,引起过早死亡[7]。

心肌灌注和延迟增强是心肌活性评估的重要方法,它不但能够早期发现CMS患者冠脉异常,还能得到局部和整体冠脉血流量信息,心肌灌注同时精准提供了机体心肌缺血的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对血流灌注受限的病灶有较高的准确率。增强扫描包括首过增强和延迟增强,谢冬梅通过对16例CMS患者的延迟灌注增强扫描研究发现:部分CMS患者可出现心内膜下灌注减低,延迟后呈斑点状及线样强化[8]。

扩散张量成像应用于CMS患者心脏改变较少,磁共振波谱通过测量磷酸肌酸/ATP比值发现,急性低压低氧导致高能磷酸化合物代谢减低,左室舒张功能改变,进而降低心脏的体积、质量和功能[9]。T1mapping是评价心肌弥漫性纤维化更敏感的指标,对左室舒张功能有较好的价值[10],T2mapping对心肌水肿敏感,但在CMS的研究中还存在空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小结与展望

总之,随着核磁共振新技术不断投入临床使用,慢性高原病患者的心脏损害表现将会得到更好的研究,对心脏损害的发生机制有一定的揭示意义,也会为高原居住者体检提供更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西洲.高原心脏病107例分析[J].高原医学杂志,2008,18(3):16-18.

[2]高钎琪,土培勇,周其全,等.高原病理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1-62.

[3]YangSL,ZhangH,LiuHL.HighAltitudeHeartDisease[J].ChinaCardiovascRehabilMed,2008,17(2):199-200.

[4]冯斌,李苏雷,陈韵岱,等.高原性心脏病[[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6,18(3):262-263.

[5]孟莉.慢性高原病的临床和影像诊断价值[J].高原医学,2014,24(2):61-63.

[6]孟莉,鲍海华,3.0T核磁心脏成像研究慢性高原病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6,50(11):829-832

[7]牛瑜琳,鲍海华,赵希鹏,肺动脉高压分类及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12(1):132-133.

[8]谢冬梅.动态增强磁共振在慢性高原病患者心脏改变的诊断价值[D],西宁:青海大学,2016.

[9]谢冬梅,鲍海华,孟莉.慢性高原病对心脏结构、功能的影响及磁共振在心脏改变中的应用前景[J].磁共振成像,2015(6)12:953-956.

[10]陈秀玉,赵世华.心血管磁共振临床应用及进展[J].磁共振成像,2015,6(2):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