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庆霞(黑龙江省鹤岗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峻德分院154111)
【中图分类号】R76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4-0251-02
【关键词】中耳炎诊断治疗
一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病因和发病机制】
致病菌主要为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发生于婴幼儿。可经咽鼓管、外耳道、鼓膜途径或经血行感染,多有近期感冒史。
【诊断】
(一)症状
1.全身症状轻重不一,重者可有畏寒发热,甚至高热、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耳痛程度不一,重者可呈波动陛跳痛,夜不能寐,烦躁不安。
3.听力减退年龄稍大的患儿或成人可述听力下降、耳闷。
4.耳漏鼓膜穿孔后可有血性、血脓性或脓性分泌物流出,耳痛随之缓解。
(二)体征
1.轻者仅见松弛部充血,重者整个鼓膜弥漫性充血、肿胀,向外膨隆。正常标志消失。鼓膜穿孔后,外耳道可见血脓性或脓性分泌物。穿孔较小时鼓膜紧张部可有搏动性闪光点。
2.伴乳突部炎症时,乳突部可有压痛或红肿。
(三)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白细胞比例可增加。
(四)鉴别诊断
需与外耳道炎及疖肿、外耳道湿疹及感染鉴别。
【治疗】
1.全身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及对症治疗。
2.保持鼻腔及咽鼓管咽口通畅。
3.耳部治疗
(1)鼓膜穿孔前,可用1%酚甘油滴耳,以利消肿止痛。全身及局部症状较重、鼓膜膨隆明显、鼓膜穿孔引流不畅或疑有并发症者、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明显者,可行鼓膜切开术,以利于中耳脓液引流。
(2)鼓膜穿孔后,先用3%过氧化氢溶液洗耳,再用0.3%氧氟沙星滴耳液耳浴。流脓停止而鼓膜穿孔长期不愈合者,可行鼓膜修补术。
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指中耳黏膜,甚至骨膜、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可引起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其特点为长期或间歇性耳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
【分型】
①单纯型;②骨疡型;③胆脂瘤型。
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单纯型)
(1)定义:是慢性中耳炎最常见的类型,多由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所致,主要病变位于鼓室黏膜层。
(2)病因:多由于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时,致病菌经咽鼓管侵入鼓室所致。
(3)临床特点:耳流脓,多为间歇性,呈黏液性或黏液脓性,一般不臭。量多少不等,上呼吸道感染时,脓量可增多。
(4)专科检查:鼓膜穿孔多为紧张部中央性,大小不一,但穿孔周围一般有残余鼓膜。鼓室黏膜粉红色或苍白,可轻度增厚。
(5)听力学检查:耳聋为传导性听力损失,听力损失程度多为轻中度。
(6)辅助检查:颞骨CT常为气化型或板障型,无骨质缺损破坏迹象。
(7)治疗原则:①病因治疗,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及鼻、鼻咽部疾病,保持外耳道清洁。②3%过氧化氢溶液洗耳后,用0.3%氧氟沙星滴耳液耳浴或根据药敏选用抗生素滴耳。③干耳3个月左右可行鼓膜修补术。
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骨疡型)
(1)定义:又称坏死型中耳炎或肉芽型中耳炎。
(2)病因:多由急性坏死型中耳炎迁延而来。组织破坏较广泛,病变深达骨质,听小骨、鼓窦周围组织可发生坏死;黏膜上皮破坏后,局部有肉芽组织或息肉形成。
(3)临床特点:耳流脓多为持续性,脓性问有血丝,常有臭味。鼓膜紧张部大穿孔可累及鼓环或边缘性穿孔。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并可经穿孔突于外耳道。
(4)听力学检查:传导性听力损失,可达中重度。
(5)辅助检查:颞骨CT扫描示硬化型或板障型,伴有骨质缺损破坏。
(6)治疗原则:①需要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如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②引流通畅者,以局部用药为主,但应注意定期复查。③引流不畅或疑有并发症者,根据病变范围,行改良乳突根治术或乳突根治术,并酌情同期或二期行鼓室成形术以改善听力。
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胆脂瘤型)
(1)定义:实为一种位于中耳内的囊性结构,囊内充满脱落上皮和角化物,含有胆固醇结晶,故称之为胆脂瘤。
(2)病因:胆脂瘤形成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由于胆脂瘤的直接压迫或者其释放的化学物质的作用,可以破坏周围骨质,使炎症扩散,能导致一系列颅内、外并发症。
(3)临床特点:耳内长期持续流脓,有特殊恶臭,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方有边缘性穿孔。从穿孔处可见鼓室内有灰白色鳞屑状或豆渣样物质,奇臭。
(4)听力学检查:一般有较重传导性聋,如病变波及耳蜗,耳聋呈混合性。
(5)辅助检查:颞骨CT检查可见骨质破坏,边缘浓密,锐利,腔内密度增高,听小骨可部分或完全破坏。
(6)治疗原则:尽早施行改良乳突根治术或乳突根治术,彻底清除病灶,预防并发症,以获得一干耳,并酌情行鼓室成形术以提高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