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永昌县第三幼儿园7372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中语言表达能力显得至关重要。在幼儿时期,就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因此,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就开展了对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等相关课程,并将其归类为教学重点。幼儿时期是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黄金阶段,也对幼儿今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幼儿教育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方法
2-5岁是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能自由地和人交往,更好地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因此,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才能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迅速发展和提高。
一、基于生活情景,丰富孩子的词汇量
现实的一般生活场景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增添熟悉感,使幼儿在学习中放下学习压力,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通过生活化场景模拟,教师更多地结合生活中实例,引导学生之间展开更多的交流,在生活气息的影响下,学生在训练中的表达更为轻松,学习的进程得到加快。而在此类场景下,教师能够挖掘出幼儿的日常用词,通过生活教学,触发更多的事件内容,以此为基础培养孩子的词汇量。总体上看,根据有意识性、有目的性地展开生活情景,能够进行词汇量的补充,以期实现教育的高效化。教师对孩子的语言表达训练不能光是局限于卡片上的图画与视频中的图像,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手与眼感受三维中的具体事物,明白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征,这些教学都需要基于生活情境进行展开。
二、以游戏行为激发幼儿兴趣,在交流中表达
幼儿始终处在一个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的阶段,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器材与其他材料都尽可能的鲜艳与引人注目。所以,为了使学生专注于语言表达的学习,教师可以运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以游戏行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在学习中不易分心,对游戏内容保持高度的专注。教师可以通过词语接龙或是大家一起编故事的游戏方式,展开语言训练教学。孩子们在词语接龙中常常会因为词汇量不够而卡壳,从而会积极地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在词汇量的增添上下更多的功夫。而通过词语接龙这种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参与感,学生自身在交流中获得了对表达的兴趣,这一点在表达训练上是相当重要的。另外,词语接龙也可以引发孩子的好胜心理,在对比下产生对学习的驱动力,整个游戏教学更多地在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训练上形成偏向,适合了学生的特点,促进了其基础能力的发展。这样同质化的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幼儿的能力素质,在更多的表达与交流中实现教育的基本目的。
三、重视故事复述,丰富幼儿的语言知识积累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升的一项关键因素是丰富语言知识为奠基,其中包括词语及其应用意义等,以此为支撑,幼儿才能够拥有继续进一步锻炼实践的强大动力,其语言表达能力最终提升到预想水平才会成为可能。据此,平时具体课堂上展开教育教学活动的时候,幼儿教师就有必要鼓励儿童进行故事复述活动,益于儿童在故事分析以及实际讲述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掌握相关基础性语言知识,逐步增加自己的语言储备,从而为其接下来的实践锻炼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四、鼓励看图述说,锻炼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
实际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后,幼儿教师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训练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而这是培养增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必经过程,需要教师予以足够重视。否则,假如幼儿语言组织能力无法达标的话,那么儿童即使积累了再多基础语言知识,也无法借其将自己内心的想法顺利地传达给他人。鉴于此,平时针对幼儿开展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教学活动的时候,幼儿教师就可以适时为儿童提供一定的趣味图画,鼓励儿童看图述说故事,以使其语言组织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例如,基于《甲壳虫的工具箱》相关故事图片,带领儿童进行看图说故事活动的时候,我并没有一开始就让儿童进入语言组织、故事编织阶段,我首先带领他们对故事图画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与儿童共同商讨出了一些说故事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词语、语句,如“惊讶”“无奈”“愤怒”“寻找”等。接着,我就鼓励儿童自由结组讨论编织故事语句,与此同时,我还会在儿童中间进行巡视,以及时指出幼儿出现的错误,并提供科学指引。最终,每一位儿童都成功完成了看图述说故事的任务,同时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为其综合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提升提供了助力。
总之,幼儿时期的教育,至关重要。语言的学习也是为了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根据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在幼儿时期,对儿童进行语言培训,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期,要是错过这个阶段,日后进行补救就比较困难。笔者希望通过对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提出的一些建议可以帮助幼儿以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静华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06)。
[2]李慧探析幼儿教育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J].赤子,2016,(19)。
[3]李新园主题探究活动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