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龙山县人民医院湖南龙山416800
摘要:目的:了解探析小儿护理措施工作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的具体内容以及临床价值。方法:纳入本院2012年2月-2015年1月儿科收治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抽取100例并根据护理方案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儿50例,接受常规小儿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儿5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肢体语言沟通。对比2组患儿医嘱服从率以及对护理内容满意程度。结果:在护理治疗后评估2组患儿对医嘱依从性,观察组患儿服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对护理内容满意率为98.0%,对照组患儿对护理满意率为84.0%,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由于生性好动、年龄偏低以及病情等方面的影响,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抵抗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和小儿的沟通是否充分直接影响临床疗效及治疗依从性,在护理过程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能够建立良好渠道,对儿科疾病护理发展有突出价值,值得临床普及推广。
关键词:肢体语言沟通;小儿;护理工作
肢体语言也被称为姿势语言、身体语言,指的是通过人体各个部位诸如脸部表情、眼神变化、身体姿势等协调活动向对方传达情绪,肢体语言和语言一样,是用于信息传达的一种方式。在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肢体语言的顺利沟通不但能够安抚缓解患者的焦虑、烦躁的情绪,且有利于治疗和控制患者病情发展。儿童自身具有年龄偏小、思想发育不成熟、调皮好动以及语言表达不清等特点,也更容易发生恐惧心理,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焦虑、抗拒等情况概率更高,对患儿的护理难度也更大[1]。对儿科收治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更应该注意关心呵护,取得患儿对护理人员的信任,降低治疗护理过程中的抗拒心理,这也有利于降低发生医患纠纷的概率。本院近年来对小儿护理过程中注重肢体语言沟通,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归纳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2012年2月-2015年1月儿科收治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抽取100例并根据护理方案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儿50例,接受常规小儿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儿5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肢体语言沟通。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范围在1-12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5.4±1.5)岁;患儿原发疾病如下:45例患儿为肺炎,9例患儿为过敏性紫癜,5例患儿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例患儿为急性肾炎,19例患儿为病毒性脑炎,17例患儿为其它疾病。对2组患者各项一般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软件分析,显示其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对比无统计学价值(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儿科护理干预措施,其护理内容与文献[2]相一致。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肢体语言沟通护理干预,其具体内容如下:(1)在对患儿护理过程中全程保持微笑,为对患儿进行护理前即营造出一个让患儿感觉到舒适安心的交流氛围;(2)尽可能照顾到每一位患儿,让患儿能够认识到他们自身是护理工作的中心,也通过该护理模式让患儿家属安心,用形体语言创造平等的环境;(3)适当的给予患儿激励、支持等,对于需要进行腰穿的患儿,会因为对疼痛的害怕而出现紧张和无助感,此时护理人员需通过握住患儿小手以达到无声激励的效果[3];(4)通过衣着整洁、身体仪态以及良好的精神表现等身体语言,给患儿营造一个白衣天使的形象,有利于和患儿拉近距离,构建有效的交流渠道;有诸如在身体姿势方面,站立时保持腰板挺直会让患儿感到过于严肃、认真,而耸拉双肩则会给患儿家属一种不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患儿护理时尽量做到姿态稳重、手足轻柔以及动作娴熟,都会给患儿及其家属有强烈信任感和安全感[4];(5)通过视线接触、语言鼓励和赞赏等肢体语言,传递信息能够强化沟通效果。患儿最开始接触到的就是护理人员的目光眼神,此时护理人员眼神中包含真诚、高兴以及对患儿的恋爱,则更有利于增强和患儿、患儿家属的亲近感,而如果目光游离则会让患儿感觉到她们不在乎、不关心,对护理的顺利进行会产生消极影响[5];(6)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过程中要尽可能照顾到每一位患儿,让患儿感觉到足够的关心与关注,尽可能进行肢体语言交流以达到提升患儿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和依赖感,护理人员要观察患儿的病情发展,向患儿家属详细汇报近况等,让患儿及其家长了解到护理人员的用心良苦,积极配合护理治疗工作,有重要临床价值。护理过程注意体贴入微,进行相关操作时候动作保持轻柔,在听诊的时候要细致耐心,动作不宜强硬以防患儿产生抗拒情绪。如果患儿有激动或者恐惧心理发生时要轻抚其身体,使其恢复平静。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对纳入研究对象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s)均数加减标差形式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2检验计数资料,两组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价值使用X2检验,以0.05为标准,如P数值在0.05以下表示存在统计学价值。
2结果
2.1依从性对比
在护理治疗后评估2组患儿对医嘱依从性,观察组患儿服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请见表1。
3讨论
肢体语言也被称为姿语,在一定环境之下通过身体动作以及姿势等方式来传达信息,是一种特殊的体态语言。虽然肢体语言并不属于语言因子,但自身具备有相随性、可视性以及真实性的特点,在临床上使用肢体语言能够弥补普通语言中“言不尽意”的缺点。有相关研究显示儿科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对患儿及其家属脸带微笑能够缓解甚至消除患儿的紧张情绪,促进患儿和护理人员的亲近以及信任感,更好的将护理人员、患儿及其家属之间的隔阂[6]。
本次研究中,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肢体语言沟通的观察组患儿,其治疗依从性以及对护理服务满意率相对于单纯接受儿科护理的对照组患儿有显著优越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结果提示小儿由于生性好动、年龄偏低以及病情等方面的影响,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抵抗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和小儿的沟通是否充分直接影响临床疗效及治疗依从性,在护理过程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能够建立良好渠道,对儿科疾病护理发展有突出价值,值得临床普及推广。
参考文献:
[1]成琳琳.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健康之路,2014,15(9):7736-7736.
[2]王兰春.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5,13(2):77-78.
[3]邓慧芳.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2014,(6):130-131.
[4]范子艳,李云锋,范宣云.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的应用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3,23(10):165-166.
[5]凌水英.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探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4,27(30):4074-4075.
[6]战春香.浅析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家庭心理医生,2015,17(1):43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