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喹酮治疗血吸虫抗体阳性患者的不良反应的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5
/ 2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抗体阳性患者的不良反应的观察

邹华梅

邹华梅

巍山县血吸虫病防治站云南/大理672400

【摘要】目的:观察吡喹酮治疗血吸虫抗体阳性患者的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站用吡喹酮治疗血吸虫抗体阳性患者426例,通过临床表现,对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按照类型、系统逐一登记统计。结果:治疗后有103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17%,不良反应大致分为神经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及过敏反应四种类型。结论:针对不良反应的发生,要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吡喹酮;血吸虫抗体阳性;不良反应。

吡喹酮(Praziquantel)作为一种新型广谱抗蠕虫药,自1978年就应用于抗蠕虫的临床治疗中,由于它具有剂量小、疗程短、高效低毒及使用方便的特点,是目前公认的少有的治疗血吸虫病的安全有效的药物。巍山县血吸虫病防治站门诊自2014年1月以来应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开展血吸虫抗体筛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对426例DDIA阳性者应用吡喹酮治疗,对治疗中的不良反应作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1治疗对象

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门诊查病中经DDIA筛查,阳性者426例,其中男151例,女275例;成人332例,儿童94例。受治者均无慢性血吸虫病症状。

2治疗剂量及方法

药物系南京制药厂有限公司生产的吡喹酮片剂,0.2g/片,总剂量成人60mg/kg,以60kg为限,儿童30kg以下者按70mg/kg计量,分两天六次餐间服。全部受治对象均入院治疗,抗虫治疗前先做血常规、心电图、B超、胸透、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肝炎标志物等检查,对肝炎活动期、心、肝、肺、肾、器质性病变、精神病活跃者缓治,治疗中给予肌苷、维生素、复方益肝灵等保肝或辅助治疗。

3结果

本次临床观察治疗426例,发生不良反应103例,其发生率为24.17%(103/426)。

3.1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经统计分析,发生的不良反应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神经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及过敏反应。

3.1.1神经肌肉系统副反应有36例,主要以头昏、头痛、乏力、多汗、四肢酸痛等症状为主。男性11例,其发生率为7.28%(11/151),女性25例,其发生率为9.09%(25/275);成人33例,其发生率为9.94%(33/332),儿童3例,其发生率为3.19%(3/94)。

3.1.2消化系统副反应有57例,主要以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及食欲下降等症状为主。男性18例,其发生率为11.92%(18/151),女性39例,其发生率为14.18%(39/275);成人49例,其发生率为14.75%(49/332),儿童8例,其发生率为8.51%(8/94)。

3.1.3心血管系统副反应有7例,主要以成人的胸闷、心悸、早搏、心律减慢等症状为主。男性2例,其发生率为1.32%(2/151),女性5例,其发生率为1.82%(5/275);全部为成人患者,其发生率为2.11%(7/332)。

3.1.4过敏反应有3例,主要以皮疹伴瘙痒、荨麻疹、支气管哮喘为主。男性1例,其发生率为0.67%(1/151),女性2例,其发生率为0.73%(2/275);全部为成人患者,其发生率为0.90%(3/332)。

以上各系统副反应表现轻微,多为一过性,一般仅给予对症处理即可,无须停药,待完成治疗后,便可消失。过敏反应者给予扑尔敏或酮替芬抗过敏及维生素及钙片等后即缓解。而对于支气管哮喘者,除给予酮替芬抗过敏外,同时给予氨茶碱和地塞米松,也很快缓解。426例全部安全完成疗程。

3.2不良反应的性别差异在发生的103例不良反应患者中,男32例,女71例,两组比较发生率分别为21.19%、25.82%,无统计学差异(P>0.05),故在不良反应发生中性别间无显著差异。

3.3不良反应的年龄差异在发生的103例不良反应患者中,成人92例,儿童11例,成人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7.71%)较儿童组(11.70%)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中年龄有显著差异。

4.讨论

本次观察结果显示,不良反应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消化系统(13.38%)、神经肌肉系统(8.45%)、心血管系统(1.64%)、过敏反应(0.70%)。观察中无毒性反应和治疗矛盾出现,说明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不良反应轻微短暂,其疗效高、疗程短、毒性低、不影响治疗的进行和日常活动。本次临床观察治疗426例,不良反应出现103例,其发生率仅为24.17%(103/426),所以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安全可靠。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本次所观察的426例中,均经过认真的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排除了急慢性传染病,心、肝、肺、肾等脏器器质性疾病,精神病等。

综上所述,由于人群的个体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吡喹酮的反应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既要掌握其适应症、禁忌症,也要熟悉其不良反应,严格规范诊疗常规,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正确处理药物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的安全,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司.血吸虫病防治手册[M].第三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115-130.

[2]陈朝礼,游晓菊,曾小耘,陈伟.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不良反应调查[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5,05:323-327.

作者简介邹华梅(1977年9月)女,籍贯(云南省巍山县),现供职于巍山县血吸虫病防治站,职称:主治医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血吸虫病及血吸虫病夹杂症、并发症的治疗。邮编:67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