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华河北省大名县沙圪塔乡儒家寨联办小学
【摘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那么,新型的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怎样的呢?我觉得,新课堂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继承和创新的课堂,是教和学统一的课堂,充满了人文关怀、问题探索和知识的魅力,能够充分地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新课堂我们该怎样去构建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堂高效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世界上不能只有一朵花,而应当有多种样式的花。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样式、各种方法,都在竞争,都在开放,这才是大好局面。只要它能开放出特色来,它就有生命。在我们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如何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创设小学语文新的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首先,作为教师,要提高专业素质,更新教育观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工作职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使教师教学工作的复杂和更加具有创造性。面对这种变化,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自己的素养,转变自己的观念。
1树立“以生为本”理念是提高教师素养的基础。新课程中一个突出思想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这一思想要求教师必须适应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及学生的个性差异,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新课标特别强调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理论,要求教师教学行为要有利于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要把以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要学会与学生平等交流,学会关爱学生。
2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素养的重要途径。新课标要求教师是教科研者。时代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教材不管怎么更新,总会或多或少地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而且,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总会不断涌现出新问题,很多问题用过去的经验、理论来诠释是行不通的,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大胆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由“教书匠”逐渐成长为“教科研者”。
3加强学习是提高教师素养的基本途径。在信息网络时代的今天,加强学习是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的必然选择。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经常学习,能获取更多有益于自己改进教育教学的知识与信息,不断地借鉴学习先进理念与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观念与行为,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第二、给孩子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充分“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知识储备。
2引领孩子去阅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地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我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我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这样,久而久之,便积淀、丰厚了学生的精神底蕴。
第三、陶冶情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小学语文有着一项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与实行情感教育,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融入一些情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然而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只是对课文进行朗读,而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自己是不能体会到其中感情的。因此我会在教学中从文章中找到学生能够理解的感情切入点,然后适时地引导学生迸发出自身的情感。例如我在讲解《开国大典》的时候,并没有直接导入课文,而是通过一些专题片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几百年的屈辱史和奋斗史。学生们通过观看视频,对中国如今的繁冗昌盛而感到自豪。这样,学生不仅被我激发了爱国主义精神,也更加透彻的理解了这篇文章。
第四、确立目标意识考虑目标的可行性。
每一位教师都清楚,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因此,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这种“生本”理念必须在教学的设计之初就应该得以体现,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实可行的课程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要依据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语文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科学感悟;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功夫,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目标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第五、构建教和学和谐统一的课堂。
教学是双边活动,只有教师的教或者只有学生学的课堂都是不完整的。只有二者的和谐有机的统一,才能达到语文课堂真实、朴实、扎实的最高境界。
教学就是服务,教师要真真切切地捧出一颗对教育虔诚、对学生真诚的心,一颗淡薄名利、无私忘我的心,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教师要导读导思导练,培植每个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要千方百计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看到自己的进步、能力和潜力。教师不能完全依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案进行教学,要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要敢于质疑。课外提问,课内讨论,主动积极,不能使之流于形式,使语文知识能真正发挥实质性作用,而不是为应付考试而学。其次,学生还要勤于动笔。在《月光曲》一课中,老师播放了贝多芬的曲子,学生听后便可将自己的想象记录下来。这样,想象能力能得到充分发展。再如《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这一类文章,学生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给课文写上续文。而《黄河象》、《琥珀》这一类的课文,便可想想是否还有其它的形成过程,并动笔记下来。这样下去,学生的听、说、写能力都有所提高,时间一长,语文水平便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第六、将小组学习落实到位。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那么应如何设计问题呢?我们可以这样操作:如: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第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习惯,可以说是不自觉的行为,它是在人的生存,生活实践中经多次重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固的动力定型。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在于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也是我校正在实施的一个微型课程。王尔德有过这样一句名言:“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这就是说,如果学生从小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将来他就能在没有任何强制因素和外人点拨辅导的情况下,也能非常自觉、饶有兴味地去读书、去学习、去交际。尤其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习惯的培养关系到他的整个学习生涯。
(一)、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多种手段提高课堂吸引力:
1教学语言力求儿语化和趣味性,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兴奋点。
2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3注意动静搭配,调整学生听讲情绪。
(二)、明确具体要求,课堂进行实践。
有了学生的内部动力即有了内部强化,对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的养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年幼的学生来说,外部的引导和强化往往具有更大的作用。而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比如说在读时指着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督促学生养成正确的读的姿势以及自觉的朗读习惯。讲课时随时督促学生勾画重点词语和句子,教师首先应当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动笔的地方自己先动笔,这不仅可以起到示范的作用,也是教给学生“动笔”的方法,只有方法掌握了,才有可能养成动笔的习惯。教给方法之后,还应当在多次的自觉运用中强化,最终形成学生不自觉的行为即习惯。在听老师讲课时,学生坐得端端正正,眼睛随时注意老师的一举一动,该看黑板看黑板,该看书时就看着书。这些都会对学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的改革是一项由观念到行动,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工作,需要教师付出开创性的努力。我们已经迈出了开创性的第一步,但是我们的研究还相对滞后,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创设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还需要语文老师们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