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赣榆区供电公司222100)
摘要:电网规划工作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其合理性对电力以后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对起着重要作用。文章结合以往电网规划的相关资料,就县域电网规划建设有关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利用电网规划的相关知识,提出了县域城市电网建设改造的措施。
关键词:电网规划;负荷预测;改造措施
1在大电网规划体系中县域电网规划的位置
县域供电公司是电网公司的基层单位,一头连着县级政府和社会,一头连着国家、省、市级电网公司。承担着行业电力规划与县级地方各类建设规划的直接对接工作。电网规划体制上,地市级电网规划有经研院支撑,而县级电网规划,经研院介入深度不够,县域规划差距较大。县域电网规划正在不断细分为乡镇规划、片区规划、网格规划、地块规划等,且未来越来越细,县域公司应培育规划力量,能更好融合各个规划。所以,县域电网规划要重视基层作用,形成行业编制县域电网规划,上级电网公司的评审与地方政府评审批准的双重体制,如图1所示。
2县域电网的评价
长期以来重视高压电网的规划,而县域电网规划的深度、广度都不够。县域城市电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往往都是电力负荷增长,现状电网面临供电能力不足,不能满足负荷快速发展的需求;电网建设与城市发展不同步;电网结构薄弱,供电可靠性不高;电能质量上,局部低电压等仍然存在,电网线损高。农村地区还有不少民生工程需解决。县域城市电网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等。
评估目标是通过评估,找到详细的薄弱环节,明确电网投资的方向性和分阶段改造重点。
3县域城市电网布局
县域电网总体布局要有明确的目标。如2015年全省各城市电网基本形成以500千伏变电所为支撑的220千伏城市网架,并不断向城市负荷中心延伸220(110)千伏变电站布点。县域电网以500千伏变电站为主电源点,大型电厂包括大型风电、大型太阳能电站等均列为电源点。
3.1分区规划方法。按需求响应确定区域电网框架,规划实行分区差异化。用电需求强弱与电网结构强弱形成对应关系,按满足个性化的用电需求,实行个性化规划,地区社会经济越强,电网结构越强。地区社会经济相对差时,电网结构相对简化。
3.2网架优化布局
3.2.1合理变电站布点。流程包括根据县域负荷预测结果及电力电量平衡,考虑容载比,计算出220KV变电站主变需新增容量;根据各片区域的负荷预测结果,考虑容载比,计算出110KV变电站主变需新增容量;综合考虑负荷密度、供电范围与供电半径、上下级电网协调以及大型新能源发电上网要求等进行变电站站点布置和容量配置,即选址定容。
3.2.2网架型式规范。220KV网络要采用高可靠性电网结构,避免大面积停电事件发生。目标网架主要为双环网,如图4所示。变电站主结线主要为双母线分段、双母线。
图5110千伏单环网与双辐射结构
10kV电网要求满足供电安全要求,具备一定的负荷转移能力,支撑提供110KV站间负荷转移。目标网架主要为双环形、单环形、多分段适度联络、双辐射和单辐射等结构,县域电网主要用单环形、多分段适度联络结构。变电站主结线主要为单母线多分段、单母线分段等。
4县域城市电网建设与改造的措施
4.1模块化设计和标准化建设。
国网发展策划部《配电网典型供电模式》结合A+~E各类供电区域中不同的功能划分,选取典型区域,形成29个配电网典型供电模式方案,其中B、C、D区17个,220KV、110KV、35KV、10KV系统方案均细化到配电网典型供电模式中,促进配电网规划建设的标准化、模块化。县域电网标准化建设按先试点、后推广开展,即分别在城区、乡镇和农村选择分区进行智能电网、一流配电网标准化建设的试点,使典型设计与建设标准具体实施到不同类型区域,让县域公司摸索与掌握,以及结合实际应用,锻炼出电网建设管理队伍和施工队伍。待取得应用经验,总结推广。
4.2完善电网结构。
根据供电安全准则,变电站中失去任何一回进线,不损失负荷,加强220KV、110KV主网架的建设,提升供电能力,按双环网和单环网的要求完善电网,避免单线供电。
4.3提高装备水平
4.3.1新建与改造相结合,以远景规划为指引,按饱和负荷密度选择导线截面,提高配电网对负荷增长的适应能力。提高中、低压线路绝缘化率,降低故障发生概率。设备选择减少设备种类,控制同一地区设备类型(3~5种),优化设备序列,实现设备标准化。
4.3.2加强设备入网检测管理,明确用户建设并移交的电网设备技术标准,提高设备质量。如安装分界开关,使用户内部故障就地隔离,减少中压线路跳闸。
5规划目标和规划效果分析
我市县域2012年电网主要运行指标和网架指标如下表
参考文献:
[1]国网发展策划部.配电网典型供电模式[Ml.中国电力出版社,2014.
[2]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1738一2012.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3]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156一2006.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Ml.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