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新郑451191)中图分类号:J201文献标识码:A
摘要:表现材料是岩彩画中最为突出的视觉语言,它除了具有自然亲和力、材料色泽的丰富、肌理的变化、材质的对比、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及适合平面化造型等等一般性审美特点以外,岩彩画表现材料还具有地缘民族性等特殊的审美心理特征。
关键词:岩彩画;表现材料;地缘民族性;审美心理特征
岩彩画是指用五彩的岩石研磨成粉,以胶质调和后绘制的作品。岩彩是古老的东方绘画媒材。半坡原始古朴的彩陶、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画和漆画、金碧辉煌的敦煌洞窟壁画和绚丽的唐人工笔重彩都是古代岩彩画艺术的见证者。材料作为岩彩画中最为突出的视觉语言,它不仅仅承载着艺术家们的精神,作为材料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美感和丰富的表现力也激发和引导着艺术家们创作的激情和灵感。
一、岩彩画表现材料的审美心理
岩彩画表现材料的审美心理是指岩彩画表现材料的物质特性作用于人的触觉和视觉系统的刺激性信息,映射到人的心理从而产生出不同的心理感受。然而岩彩画表现材料的审美心理与岩彩画表现材料的一般性审美特点(如自然亲和力、材料色泽的丰富、肌理的变化、材质的对比、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及适合平面化造型等等)不同。人们对岩彩画表现材料的审美心理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着,并且还受到地域民族的不同的影响。
所以,千百年来,岩彩画表现材料的制作和使用虽然没有什么性质的变化,但是不同时代、不同地缘民族却不断地赋予了岩彩画表现材料新的相异的感受和审美意境,本文就岩彩画表现材料的地缘民族性审美心理特征做一简要分析。
二、岩彩画表现材料的地缘民族性
将某一特定的文化特殊性作系统化理解之际,考察其呈现的各种相关的要因:文化的系统、国土地域的自然状况、信仰、国民生活、国民的特性以及美术的材料和技术,方能把握该国的审美特质。[1]
其中民族的审美活动的过程自始至终都受到民族气质、民族性格不同的限定、制约和规范。[2]而地缘生态对于民族心理形成的影响是先天性和基础性的。佛教重彩画(即岩彩画)最早作为艺术的表现方式,发源于印度的佛教壁画,流经中国、朝鲜(百济)传到日本。[3]虽然同样是佛教艺术的题材,岩彩画随着古代丝绸之路及佛教东渐的传播,受到各个地方和民族的审美趣味的影响,却发展成了风格各异、绚丽多姿的岩彩艺术样式。例如甘肃的敦煌洞窟壁画、西藏的唐卡艺术及现代日本岩彩画等不同的岩彩表现语言。以下文章将通过对西藏和日本的地缘民族心理特征的剖析,来阐明不同地缘民族审美心理影响下对材料各自的理解及运用。
(一)西藏
西藏美术的源头绝不仅仅来自佛教文明的灵感,而是深深地扎根于西藏高原古老的文明之中。[4]
西藏位于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青藏高原之上。蓝天白云,洁白的雪山和蔚蓝的湖水等优美的自然环境,加之人烟稀少。使得西藏人民喜欢明快活泼,纯粹饱和的色彩审美心理。藏民喜爱的颜色有:红、绿、蓝、黄和白色。如西藏夏鲁寺壁画的色彩大多以鲜艳饱和的红绿色作为画面的基调;还有西藏独有的唐卡绘画艺术,色彩艳丽饱和,光彩夺目。多山多石是西藏的一个地质特点。为此,石头成为了西藏文化中不可忽略的元素。西藏人民在早期打制石器工具开始,就开始注意和讲究材料的质地和形状的“美”。如他们选用于细石器的石料石质大多为石英、隧石、水晶石、黄玉、玛瑙等等。[5]并且西藏人民在与石头的不断的接触中自然蕴意出了西藏民族的审美趣味。另外,这一地质特征也成为岩彩画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前提。西藏地区和相邻周边地区都盛产质量很好的矿物石色。如朱砂、石青、石绿等。古代西藏绘画普遍喜爱使用红色,这是西藏早期绘画最富表现力的特征之一。这是由于西藏地区曾发现朱砂矿,而其他种类的颜料由于需要从外地引进,价格相对昂贵,而壁画的绘制又需要消耗大量的颜料,为节约制作成本,红色因此幸运地成为了西藏绘画审美特点的主要功臣。
(二)日本
岩彩画自中国的唐朝,随着佛教的东渐被带到了日本。之后这个在中国逐渐衰微的艺术形式却在日本落地生根,并经过数个世纪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有日本民族审美意识的现代岩彩艺术。
日本传统文化以中国古代文化为基本参照,但是日本是个极善“拿来”,又极善改造的民族。[6]日本是个岛国,地域狭小,资源贫乏,自然灾害频繁等地缘生态原因造就了日本民族一些特有的民族性格。这些地缘原因使得日本民族具有主动对外“开放”“拿来”的习惯。加之很少受外来的攻击和侵略,日本对于外来文化没有惧怕和抗拒心理,主动向外进取便成了自然之势。这些原因促使了岩彩画能够流入日本并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空气湿润,冬冷夏热的气候的原因,使日本产生出了隔扇拉门的房屋设计。这些隔扇和屏风成为日本人生活中频繁接触的东西。为装饰这些隔扇和屏风而形成的障屏为岩彩画艺术形式的存在和发展保留了份可能。此外,由于这个隔扇和屏风都是将纸裱在木框上,因此也发展了岩彩画厚涂绘色,贴金贴银的装饰化表现方法。在一些屏风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日本画家喜欢在画面背景中,整体大面积的贴块状金属箔,加之金属箔本身所特有的材质美感,使得画面很容易就呈现出极具华丽的平面的装饰性效果。
由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频繁,一方面使日本民族具有强烈的生存压力感,常常会感叹命运的无常,“寂灭为乐”等意识。故日本民族会追求佛和禅宗为信仰。缘于这种信仰对事物持相对性认识的美学思考,使得日本民族的性格比较内向,在艺术方面特别强调主观的感觉性表达。加之日本列岛四季分明的气候,培养了日本民族对于自然的敏感及追求。这同样也是日本民族对于岩彩这种纯天然的矿物颜料情有独钟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恶劣的生存环境使日本民族养成了不屈服于自然命运的抗争精神,以及心态中孕育着宿命论和深沉的幻灭感、压抑感。使得日本岩彩艺术呈现出象征性的意识。如龙泽具幸、高山辰雄等现代日本画家,他们的画面探索都是基于自我内在的精神与岩彩材质的异质同构,或者是通过直接深刻的联系而形成表现的张力。将自己深层内心世界(大都具悲剧色彩)的心理,注入到粗细颗粒的矿物质颜料中并折射出来。[7]
参考文献:
[1]张小鹭.现代日本重彩画表现[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第13页。
[2]梁一儒.民族审美文化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第148页。
[3]张小鹭.现代重彩画技法[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第13页。
[4]张亚莎.西藏美术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第6页。
[5]同上,第10页。
[6]田军.苏冰等.日本传统艺术.(第3卷,屏障画)[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序。
[7]张小鹭.现代日本重彩画表现[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第28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