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勇(四川省资中县中医医院四川资中641200)
【中图分类号】R5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7-0065-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AMI发病后1~3h是通过溶栓治疗和介入治疗,挽救濒死心肌的“黄金”时间——AMI发病后1h内得到治疗,死亡率约为1%;若6h后才得到救治,死亡率将达10%~12%。因此,寻找AMI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标志物是每一位检验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理想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应具有高度的临床敏感性和特异性,检测周转时间短、方法简便、价格低廉。但迄今尚无一个完全达到此要求的标志物,各种标志物均各有其特点,因而各实验室多采用几种标志物联合检测用于诊断心肌损伤。
1心肌损伤的血清酶学检测发展历程
心肌细胞中含有一些酶,这些酶在心肌细胞损伤后释放入血,其活性或质量的增高可以反映心肌受损的时相及程度。1954年,Ladue等首先发现GOT在AMI病人血中增高,提出GOT可作为AMI的诊断标志物。1955年,Wroblewski等发表文章,认为血中LDH的变化也与AMI有关。1957年,Wessell等发现LDH有不同组分,AMI时某一组分的变化尤其明显。1960年,Dreyfus等报道CK在AMI病人血清中明显增高,特异性较GOT、LDH高。1966年,VanderVeen等发现,CK的MB同工酶(CK-MB)对AMI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都优于当时临床应用的其他标志物。
在上世纪70~90年代初,上述血清酶(AST、LDH、α-HBDH、CK)曾广泛用于AMI的诊断,称为心肌酶谱分析。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会同一些主要心脏病学术团体共同制订AMI的三条诊断标准:有剧烈而持久的胸痛史、典型的心电图(ECG)改变、系列酶活性的变化。研究发现CK和LDH同工酶的诊断特异性和灵敏度明显比总酶高,所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CK-MB成为诊断心肌梗死(MI)生化标志物的“金标准”。
2心肌损伤的蛋白标志物检测进展
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研究发现心肌中的一些蛋白质的诊断价值更高。首先证实肌红蛋白(MYO)在AMI发病早期升高。
1998年美国临床生化科学院(NACB)提出了心肌标志物在ACS诊断中的应用准则和建议:在日常AMI诊断中可应用两类生化标志物:一类是早期标志物,另一类是确诊性标志物。CTn是诊断AMI较好的确诊性标志物。
随着心肌标志物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深入,2004年NACB起草了《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心衰生化标志物的实验室医学实践指南(草案)》,建议所有出现ACS相关症状的患者都应进行心肌坏死标志物测定,cTn具有高度的心肌特异性,是诊断AMI的首选标志物。
2.1肌酸激酶同工酶MB质量(CK-MBmass)
CK-MB是CK三种组织同分异构形式之一,主要位于心肌细胞中,也可在其他组织如前列腺、平滑肌或骨骼肌中被发现。AMI时心肌坏死后释放的CK-MB进入外周血,在12h内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于36~72h后恢复正常。其升高还可见于骨骼肌的创伤,但没有AMI时的上升下降特点。最初选用免疫抑制技术测定CK-MB活性,但样品中出现CK-BB,腺苷酸环化酶(AK)和巨-CK等不能被抗-M抗体所中和的物质时,常引起CK-MB活性假性增高。用酶免疫测定技术测定CK-MBmass,与测得的CK-MB活性相关良好,且没有CK-BB、巨-CK和AK的干扰,但其特异性仍受到来自前列腺、平滑肌和骨骼肌中少量CK-MB的影响。
2.2肌红蛋白(MYO)
MYO是一种含有亚铁血红素的氧结合蛋白,广泛分布于心肌和骨骼肌中。当心肌细胞坏死时,MYO等蛋白因细胞膜的损伤而释放入血,血中浓度明显升高。MYO因其分子量小(17.8KD),比CK(80KD)或LDH(130KD)等酶更容易释放入外周血,因而MYO是即时的最易检出的心肌坏死时的生化标志物。在出现胸痛症状后2~3h,血中MYO即可升高,其峰在疾病发生后6~9h出现,比CK-MB早2~3h达到病理值。可见MYO是一种非常好的阴性预示标志物,在连续得到两个阴性MYO测试结果后即可排除任何可疑的AMI。但其心肌特异性弱,其升高还可见于严重中毒及休克、开放性外伤、肾衰末期、心肌炎、急性感染性疾病以及肌病。因其可快速被肾脏消除,血中浓度急骤升高后紧接着是快速下降,在非完全性病理梗死后的24h内即可恢复正常,因而,MYO又是MI后梗死区域扩大或再梗死的一个良好预示指标。
2.3心肌肌钙蛋白(cTn)
cTn是由三种不同基因控制的亚单位组成的蛋白复合物,包括cTnI、cTnT和心肌肌钙蛋白C(cTnC)。cTnI是心肌纤维上专有的收缩蛋白,其绝对的心肌特异性可以完全区分心肌和骨骼肌的损伤,并且在正常的血循环中不会出现,因此它更适合检测心肌坏死。cTnI以两种形式存在于心肌细胞,小部分(约3%)游离于胞浆中,为可溶性;大部分以结构蛋白的形式固定于肌原纤维上,为不溶性。在心肌细胞膜完整的状态下,cTnI不能透过细胞膜进入血循环,血液中cTnI的含量很低;当心肌细胞损伤时,cTnI迅速弥散入血,使血液中的cTnI迅速升高,外周血中90%以上的cTnI仍然以cTnI-cTnC复合物的形式存在。cTnI在心肌损伤后分两个阶段释放:损伤后24~36h,肌钙蛋白从细胞池释放引起血清cTnI浓度升高;损伤后2~4天,结构蛋白释放,引起第二次血清浓度峰值。严重心肌损伤后,心肌纤维结合物继续崩解,使血清cTnI浓度持续升高。
2.4缺血修饰白蛋白(IMA)
IMA是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的第一个用来评价心肌缺血的生化标志物。经皮穿刺的冠脉血管成形术(PTCA)后数分钟血中IMA浓度即升高,6h内恢复基础水平,因此IMA检出心肌缺血的灵敏度极高,用于对低危患者辅助排除诊断ACS。但IMA的特异性不高,临床试验发现耐力训练(如马拉松)后即刻血中浓度无明显变化,说明骨骼肌缺血不会对IMA水平产生影响,但24~48h后,由于胃肠道缺血而使IMA显著增高。
2.5髓过氧化物酶(MPO)
MPO是一种分子量为140KD的血色素蛋白,有促炎、促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影响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并通过增大氧化应激引发ACS。MPO作为一种新的预测ACS的炎症标志物,其表达和活性升高是ACS发生的原因,即MPO表达和活性升高促进ACS发生、发展。为此,美国FDA于2005年3月批准了通过检测血液中MPO活性,预测患者近期内发生MI等心脏疾病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WuAH,AppleFS,GiblerWB,etal.NationalAcademyofClinicalBiochemistryStandardsofLaboratoryPractice:recommendationsfortheuseofcardiacmarkersincoronaryarterydiseases[J].ClinChem,1999,45(7):1104-1121.
[2]杨振华,潘柏申,许俊堂.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文件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应用准则[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25(3):185-189.
[3]潘柏申,杨振华,吴健民.冠状动脉疾病和心力衰竭时心脏标志物临床检测应用建议[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29(9)774-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