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快乐阅读引导案例
李慧珍甘肃省民乐县洪水小学734500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我们在过去的一个学年中作出了多种尝试,以期带领学生走近书籍、走近原文名著,领略阅读的魅力,体会阅读的乐趣,让他们通过“图书漂流柜”互相影响,促进阅读兴趣,交流阅读体验,形成阅读策略,培养阅读习惯,进而整体、全面地提升阅读水平。以下是一些实践经过:
一、建立“书库”
1.书籍来源
根据需要,学校提出建立“图书漂流柜”,设立在各个楼层的楼道内,倡议每个同学捐出一本图书,摆放在漂流柜里,每个书柜里大约有200本左右的图书。课间,学生可以自由地到“漂流柜”前选择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上课铃响时仍把它放回原处。这样不仅增加了同学们的选择余地,也满足了孩子们阅读的欲望。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同学不知捐赠怎样的书籍好,纷纷委托教师代为选择。
2.教师选择书籍的利弊
实践表明,由教师代为选择书籍有利有弊。其优点在于:
(1)因多数书籍由同一人挑选,有效地避免了书籍的重复。
(2)教师既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又熟悉书籍的内容、深度,尤其在名著的挑选上,教师能兼顾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不盲目追求读物的知名度。
(3)由教师挑选有助于平衡读物的难易程度,最大程度上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读到有一定挑战性的读物。从我多年的从教经历和教学实践表明,惟有阅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又不至于过难的读物,才能帮助读者在阅读中提高语言能力——过难的文章会打击学生的阅读信心,扼杀其阅读兴趣;过易的文章则会助长了学生的自满情绪,抑制其学习动力。
(4)考虑到能力较差的学生的阅读需要,教师可酌情选择有大量插图的书籍,帮助理解;降低阅读难度,使阅读能轻松进行到底。
其缺点在于:教师选择的书籍题材,会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个人偏好,不够接近个别学生的阅读愿望,与学生的生活脱节,导致少数同学无法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读物。
3.其他途径
教师及学生还可不定期地将自己购买的杂志、书刊等加入到书库中去,增加图书的总量。另外,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网络也应该成为教师选择阅读文章的后备“仓库”。因特网以其快速的信息渠道、时尚的理念深得年轻人的喜爱,从网络中下载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的文章,也能达到促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目的。
二、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推荐好书
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阅读之初关键的一步,可由教师来完成,也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教师,可在课上或课间抽出几分钟,从书库中选择一本自己比较熟悉的读物,然后向学生描述故事的主要内容,在情节发展到关键时刻停止叙述,引发学生对故事结局的好奇心,从而产生阅读动力。当然,对于不同的书,可以有不同的推荐方法。
2.放大空间
读书不一定要在书柜前读,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书带到家里端坐在书桌前读;也可以将书带到草坪野营,望着天空白云而读;还可以带到教室席地而坐,与一帮爱书人共同阅读……只要看完之后仍放回原处就可以了。
3.游戏中读书
书中自有游戏屋。有些书图多字少,没有阅读内容上的难度,这种书很吸引孩子,如手工叠纸、美工粘贴、涂涂画画、“迷宫——猜谜语”、脑筋急转弯什么的,我们可以适当地让他们在玩中去读,去提高读书的兴趣。
4.读书也“聊”书
所谓“聊”书,意思是说在适当的时间和孩子一起聊书里讲过的故事。实验证明,和孩子一起讲书里讲过的故事,能够促进他们的词汇积累、理解能力和会话能力。或者你也可以在孩子读完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之后,和他讨论这个故事中的一些情节,或者让他说说他自己读完这个故事有什么想法等等。这些都能够促进孩子对于故事内容的理解,孩子自己也会比较有成就感,从而增添自信。
三、收获“成果”
在实施快乐阅读以来,我校专门设计了“洪水小学课外阅读评价卡”,这种卡又分为三类,分别为“小书迷成长足迹卡”(绿)、“小书迷学士卡”(黄)和“小书迷硕士卡”(红)。
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哪个班级,只要读完5本课外书的同学,就可以到本班班主任那儿领一张绿卡(当然是要有检查的);当攒够3张绿卡时,就可以到年级主任那儿去换一张黄卡;当攒够5张黄卡时,又可以直接到校长地儿去换一张红卡。得到红卡的同学,就是本学期的“阅读小硕士”,在全校师生大会上,会受到隆重奖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