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燕
摘要:新课程改革给我们语文带来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形成自我风采的个性化教学的空间,更是给予学生进行个性学习的空间,也给师生提供了一个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舞台。在这样的一个舞台上,教师的教学理念在不断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是在不断地转变。让我们从“小”着手,把位置放得低些来看待学生的语文学习,定能从容不迫,能领悟到语文教学的真谛。不妨放低自己,脚踏实地,然后再一步一步登攀。海正因为位置最低,所以才笑纳百川,包罗万象。语文教学亦是如此,我们不妨尝试着在“小”语文中探求“大”智慧,在“小”课堂中追寻“大”生活,在“小”文本中激发“大”情感。
关键词:课堂教学
一、“小”语文中探求“大”智慧
小学语文看似“小”,但他的内涵可不小。小学生看似“小”,但他们的信息接受量可不小。所以教师不能被“小”禁锢了我们的思想,束缚了我们的手脚,作为新型的语文课堂,应当有大视野,要有开放课堂的“大”思想,更应有“大”智慧。
新课程背景下教材的变化要求我们教师应具有“大”智慧,低段文本中的“识字写字”以成语、谚语、对联、三字经等形式出现,教材中增加大量的古诗词,传统寓言……故事简单,但它凸显的文化底蕴却是相当丰厚。如果语文老师仅仅拘泥于这个故事,那就割断了它的文化血脉,这样的语文课堂就没有什么生命活力可言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选择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上,不能受课本知识的限制,而应不断补充拓展一些学生感兴趣和喜欢的内容,在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丰富学生知识,拓宽学生视野,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我们的汉语言文学,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有些简短的文字,老师可以把它置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上,注重课堂的广度拓展与深度开掘,努力构建开放的、充满张力的课堂。那么老师的“大”智慧就变成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一剂“兴奋剂”,可以强烈刺激,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语文课堂教学应强调学生的动手、动脑,敢说、敢问,特别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大”智慧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要善于设疑,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互相质疑,大胆想象,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理解、认知、探索、发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使课堂教学处处闪烁着灵动的火花。
二、“小”课堂中追寻“大”生活
教材中的很多课文直接来自于生活,有的课文内容还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事物,只是他们常常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如能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就能帮助他们迅速把握课文,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比如教《画杨桃》时,我先布置学生星期天去调查,实地观察杨桃的外形、颜色,并把观察结果形成书面材料。在上课的时候,我特地买了杨桃,让学生根据课本中的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画一画杨桃的形状,从而理解文本所带来的深刻含义,学生通过实践,很快地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例如:很多老师在教学《故乡的杨梅》一棵时,都会特意准备鲜杨梅。鲜杨梅班上每个同学发一颗,先触摸其外壳,仔细观察其颜色、形状,然后再轻轻咬开,观察果肉的颜色,品尝果肉的味道。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引导他们自读课文,由于有了实际生活的体验,学生们很快地理解了课文,抓住了课文的中心,还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设想,不仅增加了知识,更在无形中提升了学习的能力。
三、“小”文本中激发“大”情感
马卡连柯曾说过:“做教师的绝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特别需要教师的“用情”。因为文本是情的载体,一篇篇课文无不依附着情,浓缩着情,洋溢着情。课堂上老师的激情,就来源于内心对文本的感动,对生活的感悟,人生的体验。教师怀揣着一颗关爱学生的火热之心,演绎文本的悲欢离合,传递人间的喜怒哀乐,学生在教师爱的阳光照耀下,溶于文本作者和教师的情感之中,感受世间的真情,激活智慧的种子,点燃情感的火把,在师生情感的互动中,语文课堂成为情感流动的磁场,课堂一定会充满激情和灵动。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就决定了语文的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情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语言文字传递的。语文教师走进课堂,就是一个鲜活的人,一个情感的化身,站立讲台,温情如慈母,真挚似朋友,亲密像伙伴。伴随文本,激情似火,柔情似水,横刀立马,月下低吟,在激情迸发中,语文教师讲到悲痛处泪流满面,讲到激动处手舞足蹈,讲到快乐时,孩子般欢笑……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教师只有激情满怀,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愉悦,给学生的语文学习插上快乐的翅膀。
无论是小课堂、小文本、还是小语文,我们的课堂始终应该执着地追求真实:老师的语文素养是真实的,所以老师应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己,他所具备语文知识是一泉活水;课堂是真实的,让学生课有所进,每一堂课都有翔实的收获,哪怕是很小的一点,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课堂表演者。“教而困,困而学,学而思,思而教”前面两个“教”字,形同义异:第一个指教学。第二个,指经过学习和思考“豁然开朗”的再教。这时的教,知识内容已焕然一新;这时的教师,是知识更新了的值得刮目相看的“新我”了。教师一般每天两节课,和学生有近一个小时的接触,“困惑”的宝藏,时时就在身边!善于抓住困惑,穿越“通道”,困惑就转化为了终身受用的财富,你也就刷新了自己,“学者型教师”的美梦就渐渐地成真了,那时的语文老师们,必定能走进孩子,让自己的课堂灵动闪烁!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香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