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思涛
(永泰城乡建设职业中专学校,福建福州350700)
摘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唤醒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因此,教师应努力提供刺激学生思维的种种条件,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不能作为学生学习的“包办者”,而应成为“参与者”和“引导者”。
关键词:土木工程;教学方法;施工技术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土木工程中各主要工种工程的工艺原理、施工方法,以及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的技术措施。因此内容覆盖面广,实践性极强。我们尝试运用创新教学来改革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课程教学,教学实践证明创新教学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丰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一、创新课堂教学的内涵
所谓创新课堂教学,就是将整个教学单元从时间上分为理论教学、模型教学、媒体教学、现场教学,力图遵循“理论—感性—理性”的认知规律,以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课堂理论教学。主要是介绍书本内容,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板书、挂图、投影等教学手段,时间约为本节教学的1/3。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全面了解,掌握必要的概念和基本理论。其中重点介绍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结构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等内容,使学生在全面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对典型结构的施工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模型教学。主要利用我校新建的建筑模型室及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教室中建筑施工、构造模型,配合教学进度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本的内容,时间约占1/6。
(三)媒体教学。主要是在多媒体教室播放事先选好的录像带、VCD及施工现场拍摄的数码相片、录像片,结合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实例讲解,时间约为半节课。让学生观看录像带后,能对课中所涉及的典型结构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等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以培养学生全面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时间约占1/6。
(四)现场教学。课堂在实训基地场地进行,由师傅操作,学生观摩提问,教师讲解和归纳总结。重点部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简单操作,时间为一节课。通过观看实际操作和一定程度的操作,使学生了解具体施工工艺的技术要求,将书本中的理论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加深对教学内容理解、掌握和巩固,达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时间约占1/3。
二、创新课堂教学的优势
(一)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好。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和对职业技术教育认识的深化,各中等职业学校都把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建设了不少具有一定规模的实训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条件,使得我们能够在校内、在课堂中进行实践教学。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到更多的学习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优化了课堂教学内容。
(二)有利于及时的反馈和调控,能真正保证教学效果。在每一节课前,教学目标应是明确的,但能否实现目标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调控。一个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便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调控的。创新教学除了教师主讲外,教师还置身于学生中间,特别是学生的直接参与,能及时发现学生中的存在问题,及时调整和引导,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创新教学模式中,主要有: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参与,在地位上变被动为主动,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欲。②整个教学单元贯穿了多个环节的转换,多种教学形式的交替呈现,使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和兴奋点得到刺激,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③设计一套与教学过程配套的思考题,让学生自由提问,也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在行动上有较大的自由度,能有效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实施创新课堂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一个教学单元中,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还是一种尝试。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归纳出在采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各个阶段的衔接问题。由于单元时间有限而且要转换形式和场地,因此整个单元的教学组织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做到各段的衔接紧凑。要对学生进行前期的教育和有效的管理,尽量克服由于形式的转换、场地的转移所带来的乱、吵现象。其次,课前准备也必须充分,检查各种资料、设备是否齐全、完好,要预先考虑实操场地学生站位的大致安排等。
(二)教材处理问题。教师在进行创新教学时应首先对教材进行处理,以便使教材内容、收集的资料内容、学校实训场地的实际情况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整体,并考虑加入能够让学生接受的新技术、新工艺。
(三)辅助条件要求较高。实行创新教学,有两个必备的条件:一是有与教学内容配套的音像、模型资料;二是有相配套的实操场地或教学演示场地。如何准备资料,如何建设或利用现有的实训基地,是实施创新的关键。
四、结论
实践证明,创新教学效果明显,学生专业核心能力掌握显著。本方法不仅能在该门课程教学中推广应用,而且可在其他课程教学环节中参考实践。
参考文献:
[1]吕鑫祥.面向21世纪的职业教育同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扈中平.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