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部电子综合勘察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该建筑骨料生产线项目位于咸阳市泾阳县,根据当地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该区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本次调查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在已有资料分析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查明建设场地的地质环境条件,对建设工程场地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现状、预测和综合评估,评价建设工程场地的适宜性,提出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建议,为建设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地质灾害;调查
一、调查区概况
调查区所属地泾阳县位于陕西省中部,泾河之北,东与三原、高陵区交界,南与咸阳市渭城区接壤,西隔泾河与礼泉县相望,北依北仲山、嵯峨山与淳化、三原县毗邻。全县总面积780平方公里,地形呈南北高中部低走势,东西长37公里,南北宽27公里。项目地址位于泾阳县县城西北方向土地岔-阳坡一带,位于陕西省泾阳县城北西333°方向直线距离约23公里处,行政区划隶属陕西省泾阳县口镇所辖,临近泾阳县和淳化县县界。项目场地交通条件便利。
该建筑骨料生产线项目建设工程为矿山进行开发和综合利用项目,年产骨料约500万吨。建筑骨料矿体主要为上马家沟组灰质白云岩和太原组石英砂岩,两种石料统一开采。
二、工作方法
本次调查评估工作主要采用收集现有资料、地面调查及室内综合分析评估的工作方法。
(1)调查前,收集评估区区域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及气象、水文资料,了解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和建设工程概况。
(2)结合拟建工程,采用实地勘查、调查取证的工作方法,对可能发育地质灾害路段进行重点调查,对地质灾害不发育的区段进行一般调查。
(3)野外调查采用业主提供的1∶1000地形图做手图,调查点用GPS卫星定位仪并结合地形地貌定位,对典型的地貌、岩土体等景观进行数码拍照。
三、地质环境条件
(一)区域地质构造
泾阳县位于渭河地堑与鄂尔多斯台塬褶皱带的接触部位。地质构造受吕贺“山”字构造及秦岭纬向构造的影响,形成出露的构造形态有东西走向的断裂构造及北东走向的褶皱和断层。
1、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泾阳县地处渭河地堑中部北缘,自白垩纪末、始新世初的喜山运动,渭河盆地渐成雏形。第三纪早期,渭河盆地面积和沉积范围较小;新第三纪时期,盆地范围逐步扩大,最终形成目前这种轮廓,第四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塑造了盆地现在的地貌与地质格局。
区内地貌景观受下伏构造地形控制,黄土台塬、洪积扇、冲洪积平原及河谷阶地的地貌分界线基本与隐伏的EW、NE和NE向三组基底断裂构造线相一致,构成了区内总体西北高、东南低的地貌景观。
泾阳县内地震活动总体上不强,表现在历史上发生的破坏性地震较少,而且震级低,近期地震活动强度不高。
泾阳县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评估区口镇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45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g。
2、气象水文
泾阳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光、热、水资源丰富。冬季受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天气寒冷干燥,雨水稀少;春季极地大陆气团时强时弱,热带暖湿气团日趋加强北进,温度回升明显,降雨逐渐增多。冷空气活动频繁,常有寒潮、大风、霜冻等灾害发生;夏季天气炎热多雨,温度高,蒸发量大,常有伏旱发生;秋季受冷暖气团锋面的影响,多连阴雨。
泾阳县多年平均降水量481.9mm。年降水量最多840.6mm(2003年),最少275.3mm(2001年)。降水在时空分布上存在一定规律,在空间变化上的规律为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四)地形地貌
县域地貌主要分为基岩山区、山前洪积扇、黄土台塬、冲洪积平原及河流阶地五个区,又进一步划分为北山低中山、山前一至二级洪积扇、一级黄土台塬、一至二级冲洪积平原、河流漫滩及Ⅰ至Ⅲ级阶地等10个地貌类型。评估区总体北部为基岩山区,南部为山前洪积扇(斜坡)。露天采场及粗碎车间地貌属于基岩山区。基岩山区最大高程为1223m,最低高程为758m;山前洪积扇,最低高程653m,最高756m。整个评估区相对高差最大约570m。
四、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通过本次现场调查查明:
评估区现状主要发育3处不稳定斜坡,发育程度中等,威胁施工便道、施工场地及过往人员、车辆安全,危害程度中等,现状评估其危险性中等;发育9处崩塌,其中BT6、BT7发育程度强烈,威胁施工便道、施工场地及过往人员、车辆安全,危害程度中等,现状评估其危险性大,其余崩塌发育程度中等,威胁下方施工便道、施工场地、过往施工人员、车辆及机械安全,危害程度中等,现状评估其危险性为中等。
除此之外,评估区内其余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危险性小。
五、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预测评估认为:①露天采场工程建设加剧BT4崩塌危险性小,加剧BT5崩塌危险性中等;运输平硐工程建设加剧BT6~BT8崩塌隐患危险性大;粗碎车间工程建设加剧BT1~BT3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其他加工车间及设施剧BT9崩塌、BP1~BP3不稳定边坡危险性中等;办公及生活区的工程建设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小;矿山机修厂工程建设加剧现状BP3不稳定斜坡失稳的危险性中等;场内道路工程建设加剧现状BP3不稳定斜坡失稳及BT8、BT9发生崩塌的危险性中等。②露天采场开采过程中引发开采周界边坡(YBP1)崩塌或滑坡灾害危险性小;粗碎车间工程建设切坡开挖将在场地东侧、北侧形成高约15m的人工边坡(YBP2),预测其引发崩塌或滑坡灾害的危险性中等。③露天采场开采过程中遭受BT4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遭受BT5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运输平硐遭受BT6、BT7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大,遭受BT3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粗碎车间遭受BT1~BT3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其他加工车间及设施遭受BT9崩塌、BP1~BP3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矿山机修厂遭受BP3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办公及生活区遭受场地内地质灾害危险性性小;场内道路遭受BP3不稳定边坡和BT8、BT9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六、防治措施
根据本次评估工作,对拟建场地发育的边坡及崩塌进行有效的防治,确保工程及人员的安全。建议如下:
(1)BT1崩塌位于粗碎车间的正下方,建议避让,无法避让时,应对对BT1崩塌采区抗滑桩或者桩板墙的方式进行支护加固,确保场地安全后方可进行工程建设。
(2)BT2~BT9崩塌均位于场地建设工程周边,均为永久崩塌,建议采取支挡措施确保场地安全后方可继续进行工程建设。
(3)BP1~BP3不稳定边坡为人工挖方形成的永久边坡,均距离坡脚建筑物较近,建议采取支挡措施确保场地安全后方可进行工程建设。
(4)工程建设过程中将在粗碎车间及露天采场周边形成人工边坡,建议设计时考虑对其防护,并在防护措施中考虑振动、爆破、荷载等对边坡的影响。
(5)场地内个不稳定边坡及崩塌上方多为自然斜坡,汇水面积大,建议完善场地及其周边地质灾害的截排水系统。
(6)工程建设过程中和建成运营期间,建议开展长期持续的边坡变形监测工作,时刻掌握边坡变形活动情况,建立地质灾害巡查和预警机制,设置围挡、警示牌等安全防护措施,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参考文献:
[1]DZ/T0286-201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S].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年
作者简介:
韩博(1987-)男,汉族,陕西西安人,信息产业部电子综合勘察研究院,工程师,从事岩土工程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