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性瘫痪的教学方法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交叉性瘫痪的教学方法探讨

李会廷

(长江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北荆州434000)

【摘要】目的:探讨交叉性瘫痪的教学方法。方法:分析交叉性瘫痪产生的解剖学基础,并将其传导径路归纳为两条线。结果:这一方法简洁明了地表达了交叉性瘫痪产生的基础与临床的关系,学生们理解容易,接受更快,并能很快地参与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结论:使用两条线法教学能较好地解决交叉性瘫痪的教学难题。

【关键词】神经病学;交叉性瘫痪

【中图分类号】R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1-0322-02

一侧脑干病变大都出现交叉性瘫痪,主要表现为病灶侧脑神经周围性瘫痪和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病变水平的高低可依受损脑神经进行定位。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这段知识理解不透,不能在课堂内吸收知识,课后还要花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复习,有的似乎学懂了但不能举一反三,甚至有极少数学生仍未弄懂而放弃。作者通过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牢固,同时让学生掌握了神经结构病损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是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的精髓。

1.方法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首次接触到交叉性瘫痪这一概念时,应该是在学习《解剖学》[1]时,第二次是在学习《诊断学》时[2],第三次是在学习《神经病学》[3,4]时,前两次的学习重心是相关的基础知识,不是讲授的重点,可以提及此概念,留下今后会讲的交待,第三次则是讲授的重点,务必要让学生掌握。

作者最初在讲授脑干病损表现与定位诊断时,提出交叉性瘫痪的概念,按部就班地依次讲授延髓、脑桥、中脑损害时各种综合征,看到是学生不懂的表情与征询的或不解的目光,课堂上反馈意见是没听懂。分析原因是学生解剖学未学好,但问何谓上、下运动神经元,学生都能回答,说明学生不能运用知识。

随后,以交叉性瘫痪的概念入手,解释脑神经周围性瘫痪的发生是因为病灶损害了下运动神经元核或髓内根(即该脑神经的核或穿行于脑干内髓内根),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则是因为病灶同时也损害了脑神经核附近行走的上运动神经元的轴突(锥体束或皮质脊髓束),而上运动神经元的轴突(锥体束或皮质脊髓束)损害引起的瘫痪是中枢性瘫痪,皮质脊髓束多数在延髓的锥体交叉处进行交叉,所以支配的范围是对侧的肢体。课堂上学生反馈意见是听懂了一些,但在讲授后面的综合征时,学生仍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原因仍然是学生解剖学未学好。

最后确定以神经解剖学知识为突破点,将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进行讲授,用代表性的线条进行图片板书,具体过程如下。先画两侧大脑半球内囊的纤维束显示的部位[3],在其中间偏下画一长方形代表脑干三个部分,分别画出皮质脑干束与皮质脊髓束等线条。第一条线为皮质脊髓束,从皮质经内囊、脑干、交叉至对侧脊髓,至前角细胞及脊神经至肢体,无论在一侧脑干的哪个部位(延髓、脑桥、中脑)损害,因为是交叉前的皮质脊髓束受损,所以会出现病灶对侧的肢体瘫痪,又因为是皮质脊髓束属于上运动神经元部分,所以是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中枢性瘫痪。第二条线为皮质到舌下神经核(命名为皮质舌下神经核束),从舌下神经核发出纤维即舌下神经至舌肌,当一侧延髓损害时,因为舌下神经核或穿行于延髓内的舌下神经根(髓内根)受损,所以会出现病灶侧的舌肌瘫痪,又因为舌下神经核或舌下神经根(髓内根)属于下运动神经元部分,受损时出现的瘫痪为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周围性瘫痪。因此当一侧延髓损害时,由于损害了第一条线的交叉前的皮质脊髓束部分和第二条线的舌下神经核或舌下神经根(髓内根),将会出现受损侧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和受损侧舌肌周围性瘫痪,构成了交叉性瘫痪。同理,在画出第三条线至脑桥后,要求学生说出损害的结构与临床表现,多数学生可以推出受损侧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和受损侧外展神经瘫痪、周围性面神经瘫痪;在画出第四条线至中脑的运动核后,几乎所有学生都可推出受损侧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和受损侧周围性动眼神经瘫痪。这一方法是基于学生曾经学习过的神经解剖学知识,利用四条线,简洁明了地表达了交叉性瘫痪产生的基础与临床的关系,学生们理解容易,接受更快,并能很快地参与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

2.讨论

交叉性瘫痪是瘫痪的一种临床类型,主要表现为病灶侧脑神经周围性瘫痪和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是提示一侧脑干病变的定位诊断依据,因为瘫痪涉及到病灶同侧和对侧、周围性与中枢性、脑神经和肢体,十分复杂,常为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通过了解不少工作后的临床医师发现,许多临床医师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作者通过多年的教学活动、摸索与总结,最后得出采用四条线法教学,对理解交叉性瘫痪产生的基础与临床是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四条线法教学的核心是针对脑干神经解剖知识的理解,将复杂的神经解剖简化成了四条线,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条线和第二条线,第三条和第四条线与第二条线的性质是一样的,只是脑干的不同部位,可以进一步地进行精炼成两条线,故称两条线法更好。使用两条线法教学能较好地解决交叉性瘫痪的教学难题。

【参考文献】

[1]柏树令主编.系统解剖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418-419.

[2]万学红,卢雪峰主编.诊断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220.

[3]贾建平,陈生弟主编.神经病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15-82.

[4]吴江主编.神经病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