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的劳动力供给影响——偏重退休行为的角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1-11
/ 3

养老保险的劳动力供给影响——偏重退休行为的角度

姜冬红1胡希芹2

姜冬红1胡希芹2(1.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2.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培训中心)

摘要:养老保险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由于各国国情的差异,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存在很大不同,但是,作为一项与劳动力市场密切相关的社会政策,它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这种影响必然不是中性的。本文尝试从养老保险模式、年龄构成、基金运营模式等角度对劳动力供给影响做简要综述。

关键词:养老保险劳动力供给影响因素(单位)

1概念界定

1.1养老保险模式

从世界各国推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来看,可以把养老保险分为四种模式:普遍保障模式,收入关联模式,多层次模式,强制储蓄模式。本文主要介绍前两种模式。

普遍保障的养老保险模式是指国家为老年人提供均一水平的养老金,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养老保险计划。

收入关联的养老保险模式是指通过社会保险机制为工薪劳动者建立的退休收入保险计划。

1.2养老保险财务模式

概括起来,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险的财务模式主要有现收现付式、完全积累式、部分积累式。

现收现付式:也可以称为非基金式、纳税式、统筹分摊方式。该模式不考虑资金储备,只从当年或近二、三年的社会保险收支平衡角度出发,确定一个适当的费率标准向企业与个人征收社会保险费(税),其特点是以支定收,实行初期因支出规模小而费(税)率较低,以后则会随着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提高,实质上体现着养老保险负担的代际转移。

完全积累式:也可称为基金式、总平均保险费式、预提分摊方式。该模式是在对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如退休率、伤残率、通货膨胀率等进行宏观上的长期测算后,从追求养老保险收支的长期平衡角度出发,确定适当的费率标准,将养老保险较长时期的支出总和按比例分摊到整个期间并向企业与个人征收,同时对已筹集的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有效运营与管理。

1.3退休制度

退休制度式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一直与养老保险制度相关联。退休制度包括规定劳动者法定退休年龄,通过何种方式退出生产劳动领域。领取养老保险金方式等基本内容。退休制度的核心在于法定退休年龄和退休方式。

2综述内容

首先,先对养老保险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有一个从直观到理性的认识。

Ansel.M.Sharp、Charles.A.Register和Pqul.W.Grimes在《EconomicsofSocialIssues》(FifteenthEdition)一书的第十四章,分析了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保险的经济效应,包括收入、劳动力供给以及储蓄投资等方面。该书在社会保障对劳动力供给影响方面的观点是: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障救济金能够影响劳动者个人的劳动供给决策,经验数据表明,总的影响效果是导致劳动力规模的净降低。它从分析经济激励对缴纳社会保障税的劳动者和领取社会保障救济金的劳动者的影响中,得出了上述结论。

尽管没有理论上的答案来回答哪种效应占支配地位这个问题,但对该问题得实证研究还是大量存在的。“这些研究表明,对老年劳动者而言,工资降低的替代效应似乎要强于收入效应,这也许是因为闲暇时间的价值往往随年龄而提高。尽管其他因素无庸置疑会影响到这种倾向,但社会保障对工作和退休决策的作用,可以从不断变化的老年美国人的劳动力参与率看出来。

第二,养老保险的给付结构将直接影响退休行为并将诱发提前退休。在收入关联保险制度下,不同的养老金计算基础及计算办法将程度不同的影响人们的退休行为。如一些国家的养老保险给付是以劳动者退休前一年的收入作为计发基数的。这种忽略劳动者平均收入的计发基数,使企业可能会以种种理由在劳动者退休前为其增加工资,而促使其提前退休。

2.1背景描述

最近四十年来,欧洲国家和美国都呈现老年人口劳动力参与率显著下降的局面。在这些地区,期望寿命不断升高,因此,单纯以身体状况下降作为劳动力参与率低下的原因,这已不能使人信服。鉴于此,许多学者开始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Boskin(1977)认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导致了劳动力参与率的下降;GruberandWise(1999)支持了Boskin的观点,他们发现在欧洲国家、美国及日本,社会保障供给与提早退休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在研究了11个工业化国家的有关事实后,他们发现“可以得到社会保障福利的年纪和离开劳动大军的年纪高度相关,社会保障常常在年轻时就提供慷慨大方的退休福利。而且,这些社会保障条款还意味着对超过年轻的退休年龄后继续工作的劳动收入的巨大惩罚。在许多国家伤残和失业保险在享受正式的社会保障之前就提供了早退休的福利。”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社会保障确实对老年人过早推出劳动大军有影响。

在几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社会保障体系都实行非积累式的现收现付制筹资模式,劳动力参与率的降低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直接威胁着这种筹资模式的财政运行。这些国家必须增加在职工人数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有效防止社会保障税率的过快增长,并控制社会保障受益水平。人们普遍关注社会保障体系设计中的公平问题,在这些国家中,试图彻底改变社会保障项目的筹资方式是不可行的;笔者转而从这些社会保障体系的经济激励作用角度考虑改进方式。经验证据表明: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负面影响导致了劳动力参与率的下降;笔者由此推断:提早退休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与以往改革方向相反的改革措施来解决。很遗憾,笔者认为:对于社会保障规律对人力资源投资、退休行为及生产力的经济影响,我们并没有完全掌握,很难对不同的社会保障政策进行全面评价。

2.2模型建立

模型建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不同的社会保障体系设计。在此文中,按照Casamattaetal.(2000)的观点,社会保障体系被分为:“贝弗里奇体系”与“俾斯麦体系”。

“贝弗里奇体系”:即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在这种体系中,社会保障津贴是以判定老年人生活需要为基础,

“俾斯麦体系”:即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在这种体系中,社会保障津贴被视为工资的延期支付,其养老金替代率是恒定不变的。

模型建立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是否引入的精算调节。Brsch-Supan(2000)认为:如果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引入精算调节,使其更加公平,那么60岁之前退休的行为将至少减少三分之一。

综合考虑这两方面因素,笔者分析、比较了四种不同的社会保障体系:非精算的贝弗里奇体系;精算的贝弗里奇体系;非精算的俾斯麦体系;精算的俾斯麦体系。

2.3模型分析

此文旨在阐述不同的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影响终身教育决策、退休行为及福利。笔者将人力资本形成与退休决策整合起来,引入一个可计算的生命周期模型。生命周期内的时间分配决策、内生人力资本形成,都解释了生命周期内存在并持续的工资差别。生命周期内生产率存在的差异,对于评价不同社会保障体系的财政可行性与福利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笔者比较了这些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同经济影响,并以非精算的贝弗里奇体系作为标杆。

此文的框架是以Lau(2000)提出的包含内生人力资本形成、退休行为的生命周期模型为基础的。笔者通过引入非积累式社会保障体系,修改并延伸了Lau的模型。在这些社会保障体系中,公共支出是由工资税承担的,而社会保障收益是由分项工薪税负担的。

此文模型框架中的生命周期内的时间分布,与其他的生命周期模型(包含内生人力资本形成的可计算的生命周期模型)研究不同。特别是,在笔者的模型中,个人退休的时间点是内生形成的;在生命周期的第一部分,时间分配主要集中在工作和人力资本投资之间,在第二部分中,时间分配主要集中在工作与闲暇之间。现有的模型并未明确个人退休的时间点,它们的退休曲线,与笔者的相比,更为平缓、延长。这些模型研究包括:Heckmanetalii(1998);Perroni(1995)。笔者则主要评估不同的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影响退休及人力资本投资决策。

此文的模型针对McGratten和Rogerson(1998)提出的生命周期内平均劳动供给曲线,生成了合理的估算。人力资本形成集中在生命周期的开端,而后逐渐撤出。非精算的体系,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后,鼓励退休行为,而在精算体系下,生命周期第二部分的个人劳动力供给降低的趋势较为缓慢。作者发现:引入精算体系及将社会保障收益与工资收入挂钩,都对总生产与总福利有积极影响。

2.4分析模型得出的结论

此文在四种不同的社会保障收益规则下分析和比较人力资本构成、劳动力供给和退休行为。在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个人都在人力资本投资、工作与闲暇之间分配时间,这个模型在最初均衡状态下被标准化导入非精算的贝弗里奇体系。生命周期内的时间分配与多样化的人力资本构成为生命周期内存在并持续的工资差别提供了一种解释。

在最初均衡状态下的社会保障体系,分别与精算贝弗里奇体系、非精算的俾斯麦体系和精算的俾斯麦体系进行比较。社会保障类型,在第二部分中对时间分配有显著影响,而在第一部分中则对时间分配只有微小影响。在引入精算调节后,到达法定享受养老金年龄后,退休行为显著下降。这一结论与B.rsch-.Supan提供的经验证据相一致,如果在德国社会保障体系中引入精算调节,使其更为公平,那么,提早退休行为会至少减少三分之一。俾斯麦体系中,社会保障的收益与缴费紧密相联,退休后的养老金收益是与退休前工资线性相关的。从贝弗里奇体系转向俾斯麦体系,数据显示:提前退休行为被延迟了大约一年。

2.5对结论适用性的说明

本文的分析基于标准化的模型,因此其结果不能被广泛引用。这个模型并没有引入同代之间的收入影响,再分配动机的隐含意义是:从功利角度出发,社会保障缴费与收益相关联,是不受欢迎的。而且,个人健康状况的不确定性表明经算调节不能穷尽。最后需要提醒的是,动态转移并未在模型中体现。尽管稳定的均衡状态反映了经济的长期趋势,但未来几代人从改革中的获益是以前几代人的受损为代价的。考察代际之间再分配的唯一办法,是在最初到最后的稳定均衡状态中检验动态转移。

与失业保险及劳动赔偿相关的劳动力供给弹性,明显大于与残障保险及养老保险相关的劳动力供给弹性。这可能是因为:对于残障保险及养老保险的长期收益资格而言,工作收益的短期替代效应重要性要相对低得多。所以在设计不同社会保障项目是,使用相同的劳动力供给弹性估值,这是容易导致偏差的。

退休待遇与退休年龄的调整机制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劳动者的退休行为。有关研究表明,提高养老保险的收入替代率将极大地影响和诱发劳动者提前退休。许多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都建立起了退休待遇与退休年龄间的调整机制,然而,这一调节机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提前退休者所应承担的部分费用的精算估计偏低,使提前几年退休将产生的退休待遇减少的影响较小。

OECD在关于退休的讨论中常常提出令人信服的观点,它站在老年劳动力的立场,与公司方进行谈判,要求“废止强制退休年龄,除非能证明其客观公证性”。这份报告提出的解决方案,旨在遏制老年工人快速离开劳动力市场的趋势,它预警“除非劳动参与率大量提高,尤其是老年劳动力参与率”,否则劳动力供给“在未来50年内存在大大范围萧条”。这将导致持续增大的劳动力缺口。

OECD以批评的态度看待英国270万享受残障津贴而不工作的人员,OECD总结称:政府必须“继续加大力度防止残障相关津贴被用为‘事实上’的提早退休计划”,该报告还称:50岁到法定领取国家养老金年龄之间,在职与寻找工作的人,在以“激动人心”的速度下降。

养老保险的财务模式影响劳动者退休行为。养老保险制度采用何种财务机制,对纳费与养老保险金的内在经济与精算关联度存在较大区别。就现收现付财务模式而论,着重体现劳动者代际之间的经济与精算关联性和代际间某种程度的交换对等性。对单个劳动者而言,自身纳费与领取养老金的内在联系并非十分紧密,加上特定养老保险制度所体现的收入再分配特征,使劳动者纳费与保险金的内在经济联系并非十分直观。在此背景下,老年劳动者容易形成退休前的劳动实绩与其退休年金并无紧密联系的看法,乐意选择提前退休享受闲暇,而不是继续工作以增加退休后的收入。在一般意义上,现收现付财务模式较易诱发人提前退休。相反,财务积累式的财务模式则比较充分地反映和体现了劳动者纳费积累与退休后保险金数额的内在经济与精算联系。因此在相对意义上,它有助于鼓励劳动者继续工作,增加退休后收入,而不是助长劳动者提前退休。所以不同的财务机制对劳动者退休行为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此文关注的重点是完全积累制的社会保障计划对经济活动、经济增长的影响。当然,在完全资本市场下,完全积累计划不会对资本积累及增长产生任何影响,但是在有借贷约束的模型中,完全积累制中养老金水平提高,则会影响经济增长。养老金的提高会增加社会储蓄总额,因为不参与劳动力市场的人,无法通过借贷带来的效用来抵消养老金收益提高造成的损失,其挤出效应小于在完全资本市场的情况下。事实上,储蓄总额的增加和不参加家庭生产的比例存在相关,进一步说,养老金水平的提高会增加劳动力总供给。完全积累的社会保障模式是一种有效的强制储蓄方式,有借贷约束的人不能通过借贷产生的效用来抵消这种强制储蓄的效用,因此,养老金水平的提高增加不参与劳动力市场的机会成本。

此文的模型表明:完全积累计划会促使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提高。提供更为慷慨的计划的国家,可能会有更低的失业率及更快的增长率。

完全积累制的社会保障体系,会产生显著的经验性效应。即使在参与率很高的情况下,也是这样。在可信的标准值化经济中,对养老金收益的适度提高会使劳动力参与率上升2%,同时会使长期经济增长率增长0.1%。

此文的分析,存在于一个一些代理人不能借贷的次优世界中。需要被强调的是:对于模型结果的成立而言,贷款约束的实际发生率不能过高;贷款约束的歧视性质只需有适度的刺激效应。因而,这个模型具有发达经济模式的一些特征,这些经济模式包含公共政策的参与。

3未竟的研究

一些其他因素也制约和影响劳动力供给。一些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实行收入检测,对于超过其一收入水准的老年劳动者将征收高差额税率。这一措施对老年劳动者的退休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事实上降低了老年劳动者继续就业的愿望,程度不同地促使其提前退休。

众所周知,劳动力是生产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养老保险制度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将间接影响到国民生产等经济领域。希望本文对此领域的粗浅研究能为今后的研究发展做一些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