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盆腔炎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2

中医辨证治疗盆腔炎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匡丽君贺冰

匡丽君,贺冰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长沙410005)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就诊于我院的盆腔炎560例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80例。对照组采用左氧氟沙星0.3,ivbydripBid和奥硝唑0.5,ivbydripBid连续静滴5~7d,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治疗30d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70%,临床疗效对照组优于治疗组。[结论]中医辨证治疗盆腔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盆腔炎;中医;辨证治疗;左氧氟沙星;奥硝唑;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1-7813.2013.01

盆腔炎属祖国医学中“不孕”、“妇人腹痛”、“带下”、“癓瘕”等范畴[1~2]。对于盆腔炎的病位及症候较明确,目前中医妇科教材亦大多沿用“妇人腹痛”或“盆腔炎”命名[3]。临床上病因多因性生活及手术损伤等原因使湿热秽毒之邪趁虚而入,侵袭下焦、造成胞宫、胞络等气滞血瘀的现象,日久则正气不足,终成本虚标实之证。我院于2011年收治盆腔炎患者560例,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设计采用随机原则将我院自2011年就诊符合盆腔炎诊断标准的56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80例。

1.2随机分组纳入病例患者自原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患者均为280例。

1.3证侯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3]。

1.3.1湿热瘀结证主症:少腹部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腰骶胀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粘稠;次症:经行或劳累时加重;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口腻或纳呆;小便黄赤,大便溏,或秘结。舌脉:色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1.3.2气滞血瘀证主症:少腹部胀痛或刺痛;情志抑郁或烦躁;带下量多,色黄或白质稠;次症:月经先后不定,量多或少,经色紫黯有块或排出不畅,经前乳房胀痛,情志不畅则腹痛加重,脘腹胀满。舌脉: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舌白或黄,脉弦。

1.3.3寒湿瘀滞证主症:下腹冷痛或刺痛;腰骶冷痛,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次症:形寒肢冷,经期腹痛加重,得温则减,月经量少或月经错后;经色紫黯或夹血块;大便溏泻。舌脉:舌质黯或有瘀点,苔白腻,脉沉迟或沉涩

1.3.4气虚血瘀证主症:下腹疼痛或坠痛,缠绵日久,痛连腰骶,经行加重;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次症: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经血淡黯或夹块,精神萎靡;体倦乏力,食少纳呆。舌脉:舌淡黯,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脉弦细或沉涩无力

1.3.5肾虚血瘀证主症:下腹绵绵作痛或刺痛,腰骶酸痛,带下量多,色白质清晰;次症:遇劳累下腹或腰骶酸痛加重,头晕耳鸣,经量多或少,经血黯淡或夹块,夜尿频多。舌脉: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苔白或腻。

1.4纳入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2]。

1.4排除标准

腹痛为主要症状,或下腹疼痛拒按;带下量多,或黄或臭秽难闻,或稀薄;低热,可见高热寒战。查体:子宫压痛明显,活动受限,一侧或双侧附件有压痛,增厚,可扪及条索样物或包块。超声显示:盆腔积液,或炎性包块。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可见增高。

1.5治疗方法

1.5.1治疗组

1.5.1.1中药口服自拟盆炎方加味(气滞血瘀证)。当归10g,赤芍10g,丹参10g,泽兰10g,制香附10g,田七6g(兑服),乳香10g,没药10g,生蒲黄15g,甘草5g。兼湿热加红藤15g,败酱15g。兼寒湿加小茴6g,桂枝10g。兼肝郁加柴胡10g,郁金10g。兼气虚加党参15g,黄芪15g,淮山药15g。兼肾虚加续断15g,杜仲10g,狗脊10g,鹿角霜10g。7~10d为1个疗程,经期暂停,治疗3个疗程。

1.5.1.2外治法(1)中药保留灌肠(非经期)。药用虎杖、败酱草、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红藤、鸡血藤各30g,厚朴6g。日1剂,上述药物的超微颗粒泡水约100mL,保留灌肠。嘱患者排空大便,先将药液加温至38℃~42℃,取左侧卧位,将14号导尿管插入直肠约15~20cm,另一端接装灌肠药的灌肠瓶,缓慢灌入直肠内,嘱患者自然体位安静入睡,尽可能延长药液保留时间,至少30min以上,以利药液充分吸收,最好至翌日临晨排便时排出残液。每日1~2次,7~10d为1个疗程,经期停用,治疗3个疗程。(2)中医定向透热疗法:选用自拟“外敷方”(本院协定方):千年健6g,红花6g,血竭6g,白芷6g,皂刺6g,川椒6g,羌活6g,独活6g,当归6g,乳香12g,没药12g,桑寄生12g,五加皮12g,续断12g,艾叶250g,透骨草250g。加工成药粉,每次用1/5药粉量以温水调和,令患者平卧,隔纸敷于下腹部,红外线灯照射加热,使温度保持在50℃左右。月经干净3d后开始,每日1~2次,每次30min,7~10d为1个疗程,经期暂停,治疗3个疗程。(3)盆疗仪治疗:中药保留灌肠后,借助药物离子导入仪(盆腔炎治疗仪)的直流电作用,将药物离子经粘膜导入盆腔,并在局部保持较高浓度和较长时间,使药效得以发挥。每日1次,每次40min,7~10d为1疗程,经期停用,治疗3个疗程。

1.5.2对照组左氧氟沙星0.3,ivbydripBid和奥硝唑0.5,ivbydripBid连续静滴5~7d。

1.6疗效判定治疗30d后判定疗效,参照《中医妇科学》[4]临床痊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消失。显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明显减轻,疼痛程度积分降低两个等级。有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有所减轻,疼痛程度积分降低一个等级。无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无减轻或有加重。

1.7统计分析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包,对各组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线资料符合标准的病例共560例,符合盆腔炎诊断标准。年龄20~56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16年。根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均为280例。两组基线资料,见表1。

表1两组基线资料(n,)

2.2临床疗效治疗30d后,两组患者均有改善,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结果[n(%)]

3讨论

盆腔炎是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主要包括盆腔生殖器官(卵巢、输卵管、子宫体部)及子宫周围结缔组织与盆腔腹膜的炎症,主要有输卵管积液、盆腔脓肿、急慢性输卵管炎、盆腔结缔组织炎、输卵管脓肿、宫腔积液或子宫肌炎及急慢性子宫内膜炎[4]。

病理上,急慢性子宫体炎(即肌炎、子宫内膜炎)多发生在分娩或流产后,病原体侵入基层和内膜,轻者出现充血水肿,重者引起广泛坏死化脓,并向宫旁结缔组织和延腹膜扩散[5]。

另外,病原体也可经子宫黏膜蔓延至输卵管黏膜,使局部充血、水肿渗出,而形成输卵管积脓、卵巢脓肿或输卵管卵巢脓肿,生殖器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充血水肿,形成盆腔脏器之间粘连,脓性物质积聚形成盆腔脓肿,严重病例引起弥漫性腹膜炎。当炎症累积周围的肠腔和输卵管时,引起局部痉挛性和外压性的狭窄,慢性盆腔炎病程长,病灶粘连导致输卵管阻塞积水或卵巢囊肿或周围结缔组织粘连增生形成炎性包块。

西医治疗,剂量充足,治疗及时,能有效的抑制住病原体的滋生,使炎性病变得到有效控制,但对坏死组织的吸收,损伤组织的修复不会起到促进作用。中药治疗通过行气、活血改善盆腔的微循环和组织营养,兴奋子宫,软化输卵管瘢痕,调节合成代谢,促进炎性物质和积液的消散吸收松解瘢痕粘连等作用,在临床治疗上取得很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王浴生,邓文龙,薛春生.中药药理与应用[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21):138~140.

[2]王廷玉.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32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25~27.

[3]曹文.中药治疗盆腔炎用药体会[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0,17(11):21~23.

[4]刘丽春.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168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5,12(3):151.

[5]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07:317.

(收稿日期:2012-12-09,编辑:周淑华)

匡丽君,女,1973年2月,籍贯:湖南邵东,本科,研究方向:不孕症,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