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峰吉林延边大学图书馆133002
摘要本文试图把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的理论引入图书馆哲学研究中,试图从全新的视角来透视图书馆哲学,为图书馆哲学提供本体论的基础,以利于对建构图书馆哲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图书馆哲学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本体论思考
图书馆哲学这一术语最早是由丹顿于1934年在《呼唤图书馆哲学》一文中提出。国内最早述及的是庄义逊于1984年发表的《图书馆哲学研究述评》一文。图书馆哲学这一概念是由“philosophyoflibrarianship”翻译过来的,直译是关于图书馆职业、关于图书馆学的哲学,所以笔者认为它具有“元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图书馆哲学受到关注,是由哲学的性质以及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事业本身面临的新环境和挑战决定的。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离不开哲学的指导。近年来,图书馆面临着市场经济以及新技术、新观念的影响和冲击,于是图书馆人开始对图书馆学中的各种根本问题做新的哲学思考。这里,笔者试图把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的理论引入图书馆哲学研究中,试图从全新的视角来透视图书馆哲学,以利于对建构图书馆哲学有所启示。
1.“三个世界”理论与图书馆学
卡尔·波普尔是著名的奥地利犹太裔英国籍哲学家。是当代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他关于科学知识的划界问题、试错法及客观知识的本体论等思想影响了许多科学家,这位当代以“证伪主义”方法论闻名于世的科学哲学家,不仅在西方传统“实证主义”思维的死水中搅起了一股逆向思维的旋流,给西方科学哲学带来了生机,而且由于他的第三世界理论的提出也激起了轩然大波,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哲学界和科学界的强烈反响。他的主要作品《客观知识》的核心是“三个世界”理论,本文旨在通过引入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力图对理解图书馆哲学理论的内涵有所启示。
波普尔认为存在着三个世界。第一是物理客体或物理状态的世界;第二是意识状态或精神状态的世界,或关于活动的行为意向的世界;第三是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他强调“世界3”是客观的知识和思想,而不是笛卡尔、洛克等人主观意义上的知识或思想,客观意义上的知识是没有认识者的知识,是没有认识主体的知识。波普尔强调“世界3”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①它是实在的;②自主的;③它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其中,第三世界虽然是人造的,同时又明明是超乎人类的,它超越了自己的创造者。波普尔强调“第三世界”的各成员中,尤为突出的成员是理论体系、问题和问题境况、批判性辩论,还有期刊、书籍和图书馆的内容。在“三个世界”理论中,第二世界即主观经验或个人经验的世界跟其它两个世界中的任何一个发生相互作用。第三世界只有通过第二世界才能对第一世界发生作用。
2.“三个世界”理论在图书馆哲学上的应用
波普尔在他的“三个世界”理论中多次提及文献和图书馆,他还以图书馆为例提出过两个著名的“思想试验”,并以此论证知识的客观进化及客观知识的相对独立性,受到图书馆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情报学对于三个世界理论的兴趣最早源于英国著名情报学家布鲁克斯,他认为波普尔提出的“世界3”,即由语言、艺术、科学等所有被人类贮存起来或传播到地球各地的人工产物所记录下来的人类精神产物组成的客观知识世界能为情报学的专业活动提供哲学理论基础。
“三个世界”的理论是基于知识本体论的一个命题,从纯哲学的角度看属于认识论的范畴。而图书馆哲学则不同,它属于横跨物质本体论和认识本体论的综合领域,目前研究尚处于“前科学”阶段,即多元理论并存的不成熟阶段。
2.1图书馆哲学中的“三个世界”
图书馆哲学的“三个世界”理论就是试图把图书馆学在哲学层面上区分为物理世界、精神世界和客观意义上的概念世界。
2.2“三个世界”的关系
图书馆、书刊和杂志是人的活动的场所或对象,同时也离不开人的管理及利用;“世界3”中的客观知识是由“世界2”中的人创造的,并对“世界3”中的各种记录下来的知识进行搜集和组织,以供利用。现在,人们要探索“世界1”,就非得同时探索“世界3”不可。人们从“世界3”取得所必须的知识,并利用这种知识将“世界1”和“世界2”联系起来,“世界2”作用于“世界1”的结果,记录下来又成为“世界3”中的一部分。整个这一过程就是再生过程,客观知识世界中的知识增长是不受客观物质世界所获得知识的局限,客观知识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主观世界一样,同样可以进行新的探索与发现。每一个新概念的产生,将会有大量的与现有的其他概念的潜在关联,因这些关联而可能产生的新知识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反过来,“世界3”的再生壮大又会推动“世界1”和“世界2”的建设、发展和提高,“世界3”发展进化的程度,既直接体现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尺度,也直接体现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现实能力。同时,也对“世界1”和“世界2”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个世界”理论凸显了时代对哲学发展的迫切要求:从客观知识结构及组织管理上看,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完全符合图书馆学的整体发展方向;从本质上看,它首次从世界本原的视角确定了图书馆学的核心任务是研究“世界3”、“世界2”及“世界1”的相互作用,是图书馆哲学的本体;从技术发展的视角看,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信技术在图书情报学领域的应用使客观知识的组织、开发、传播、提供利用和管理效率更高,速度更快,载体的表现更趋多样化,这也是“三个世界”理论动态发展的必然产物。
随着信息情报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图书馆学逐步走向成熟,这就需要图书馆哲学的体系的快速发展以对其提供理论的支持以及方法论的指导。如何才能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以及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的角度来建构图书馆哲学?究竟从何处入手,才能真正发挥出图书馆哲学对图书馆现实应有的反省、反思与批判力量?也许,科学哲学思想对图书馆哲学的建构会有所启示,其中,“三个世界”理论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术切入点和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卡尔?波普尔著,舒炜光等译:《客观知识_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14,117,169,115,297页。
【2】刘迅,论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的共同基础-关于波普尔世界3理论的思考,情报科学,1982(1)
【3】陈维军。图书馆哲学辨析。中国图书馆学报(双月刊),2006(5):76
【4】谢先江,张国骥..波普尔科学哲学思想及情报学应用再探.图书馆,2006(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