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盆底表面肌电分析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2

应用盆底表面肌电分析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的影响

吴雪琴

(丹阳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苏丹阳212300)

【摘要】目的:应用盆底表面肌电分析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4月我院产后门诊6~8周复查的产妇60例,按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30例和阴道分娩组30例,采用盆底表面肌电分析和生物反馈训练系统A2进行标准Glazen评估。结果:剖宫产分娩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较阴道分娩组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分娩组产妇产后阴道活动前,后静息电位较阴道分娩组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综合分没有明显差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较剖宫产产妇强,但是阴道活动前后静息电位较剖宫产产妇低,故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的影响不同,但综合分没有明显差距,说明不同的分娩方式对盆底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只是侧重点不同,这为我们在今后的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参考。

【关键词】盆底表面肌电分析;不同分娩方式;产后早期盆底

【中图分类号】R71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2-0140-01

女性的盆底主要由肌肉和筋膜组成,维持女性的性生活快感,排尿动作,排便等多项生理功能。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盆底支持薄弱,进而盆腔脏器移位,连锁引发其他盆腔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异常,称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FD),主要包括压力性尿失禁和盆底脏器脱垂等[1]。研究发现,PFD的发病原因与患者妊娠及分娩等因素之间具有相关性[2]。近年来剖宫产率逐年升高,其中社会因素已经成为剖宫产率上升的一个主要因素[3]。其中产妇及家属对经阴道分娩对盆底的损伤以及产后阴道松弛影响性生活的影响是社会因素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的影响以及产后康复的方向,为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提高产科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随机选取2017年1月—4月我院产后门诊6~8周复查的产妇60例,按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分娩和阴道分娩组,并采用A2系统进行标准Glazen评估,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2017年1月—4月我院产后门诊复查的产妇60例。标准:单胎足月妊娠,产后复查时间6~8周,病理产科病例排除,剖宫产因素为社会因素。研究产妇年龄20~40岁,按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30例和阴道分娩组30例。

1.2研究方法

采用盆底表面肌电分析和生物反馈训练系统A2(豪华版)进行标准Glazen评估,盆底随意肌做一系列活动:60S前基线,5次快速收缩,5次持续收缩和放松,60S耐久收缩,60S后基线。

前基线测试:是测试安静状态下盆底肌肉sEMG的振幅及其变动情况,进行静息状态的评估。

快肌(Ⅱ型肌)收缩测试:是记录和评估盆底肌sEMG在盆底肌快速收缩时的最大振幅和进行快速抽动的反应速度,对快肌纤维(Ⅱ型肌纤维)的功能状态评估。

混合肌收缩测试:是记录和评估兴奋性或紧张性收缩时肌纤维的功能,帮助确定参与收缩的肌纤维类型,收缩的程度以及兴奋性收缩对静息电位的影响。

慢肌(I型肌)收缩测试:记录和评估盆底肌的耐力功能,它有助于评估参与持久性收缩的肌纤维的类型。

后基线测试:是记录和评估患者的盆底肌肉在一系列活动之后的疲劳恢复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6.0软件录入和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不同分娩方式情况比较

前静息,快肌收缩,混合肌收缩,慢肌收缩,后静息,见表。

3.讨论

妊娠分娩与盆底肌力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关系:妊娠期随着子宫增大,盆底承受的压力逐步增加,盆底组织也发生了一系列重塑过程以维持盆底结构的整体性和功能的完善性。另一方面,I型和Ⅱ型胶原蛋白含量明显下降,血清松弛素水平升高,三者均导致盆底结构的松弛。妊娠分娩导致肛提肌部分去神经化,肌纤维肥大,排列紊乱,另外容积对比成像显示,阴道分娩可导致耻骨肌不对称或肌肉从侧盆壁撕裂。在妊娠的各个时期,31~67%的孕妇会发生各种类型的尿失禁,而46%初产妇在孕晚期有不同程度的盆腔脏器脱垂[4]。孕期盆底功能障碍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孕妇年龄,孕次,孕周,体重计分娩方式等因素均与之相关[5]。本研究表明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均有一定程度影响,阴道分娩主要影响盆底肌肉的收缩力,而剖宫产分娩主要影响盆底肌的静息电位,但两者的综合分没有明显差别,我们不能依靠选择剖宫产减少对盆底影响。另外这也为我们在今后的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方向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参考。

【参考文献】

[1]马乐,王雪彤,中国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治进展[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0,21(4):25.

[2]于迎春,宋俊华,于凤.产科因素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1,12(2):88.

[3]林志宏.社会因素剖宫产原因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7,18(1):53.

[4]王玉珍,杨萍.盆底器官脱垂及其病因学研究进展[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6,27(3):216-218.

[5]张洁,中国盆底技术人员规范化培训及女性盆底表面肌电数据库项目培训教材[J].2012,5(2):59.